應神散

應神散

YING SHE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6.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肺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6%
心經 8%
腎經 8%
大腸經 8%
三焦經 8%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應神散中包含延胡索,主要源於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延胡索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應神散治療的頭痛、眩暈、心悸等症,延胡索能起到舒緩血管痙攣、改善血液循環、消除瘀血阻滯的作用,進而達到止痛、安神、醒腦的效果。此外,延胡索還能輔助其他藥材,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應神散方劑中加入胡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胡椒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可以驅散體內寒氣,緩解胃寒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2. 化濕消食:胡椒味辛,能促進消化,幫助排除體內濕氣,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引起的消化不良有輔助作用。

因此,應神散中加入胡椒,能夠起到溫中散寒、化濕消食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因寒濕所致的消化不良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應神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應神散」主治「小腸氣痛不可忍」。「小腸氣」在古代中醫理論中,多指疝氣(如腹股溝疝)或下腹部氣機阻滯所致的劇烈疼痛,其特點為局部脹痛、絞痛,甚則痛不可忍。本方以「散」為劑型,配合酒水煎服,旨在快速行氣活血、溫通止痛。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

    • 延胡索(炒):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
      • 功效:活血散瘀、行氣止痛。
      • 機理:延胡索為「血中氣藥」,尤擅通止一身疼痛,古代文獻稱其「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炒製後溫性增強,更適於寒凝氣滯之痛證。
    • 胡椒:味辛,性熱,歸胃、大腸經。
      • 功效:溫中散寒、下氣止痛。
      • 機理:胡椒辛熱,能溫通經絡、散寒開郁,針對寒邪凝滯或氣機不暢所致的疼痛,尤其擅長驅散下焦寒濕。
  2. 配伍邏輯

    • 氣血同調:延胡索偏入血分,活血以通絡;胡椒偏入氣分,散寒以行氣,二者合用,共奏「氣血雙行」之效。
    • 溫通協力:兩藥均屬溫性,炒延胡索與胡椒相配,強化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之力,契合「小腸氣痛」因寒凝、氣滯或血瘀所致的病機。
    • 酒水送服:酒性辛熱,可增強藥力溫通之性,助藥勢速達病所;水則調和酒之燥烈,避免傷陰。

三、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雖簡,但針對「痛不可忍」之急症,其核心在於:

  1. 行氣活血:解除局部氣血壅滯,緩解疝氣或小腹絞痛。
  2. 散寒通絡:抑制寒邪收引脈絡導致的攣急疼痛,適用於寒證腹痛。
  3. 急症緩解:方中胡椒辛竄力強,延胡索止痛效捷,合為「急則治標」之策,適合短期緩解劇痛。

四、總結
「應神散」以簡峻之劑,針對寒凝血瘀或氣滯所致的「小腸氣痛」,透過溫通氣血、散寒開郁,達到速效止痛之目的。其配伍體現中醫「辛溫通絡」與「急則治痛」的思路,尤重藥物性味與病機的精准對應。

傳統服藥法


延胡索(炒)、胡椒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2大錢,酒、水各半盞,煎7分,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應神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延胡索(炒)、胡椒各等分。 主治:小腸氣痛不可忍。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