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銀色礞石丸」方劑中包含「礞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礞石性寒,能清熱瀉火:銀色礞石丸多用於治療熱證,例如發熱、口渴、煩躁、尿赤等。礞石性寒,能清熱瀉火,降火除煩,對熱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礞石能利尿通淋:銀色礞石丸亦常用於治療尿路感染、尿頻、尿痛等症。礞石能利尿通淋,促進尿液排出,有助於清除尿路感染的病原體,緩解尿頻、尿痛等症狀。
銀色礞石丸中添加青黛,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銀色礞石丸常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青黛的加入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緩解炎症。
- 抑菌消炎: 青黛中含有靛玉紅等成分,具有抑菌消炎的作用。銀色礞石丸常用於治療口腔潰瘍、扁桃體炎等感染性疾病,青黛的加入可輔助抗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銀色礞石丸中加入大青葉,主要是因為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大青葉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丹毒、濕疹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銀色礞石丸方劑中,大青葉的加入,一方面可以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抑制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銀色礞石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結胸、臟結病」,屬中醫「痞滿積聚」範疇。
- 結胸:多因邪熱與水飲、痰濁互結胸膈,症見胸脘硬滿疼痛、拒按,甚則呼吸不利,類似《傷寒論》所述熱實結胸。
- 臟結:病位更深,多為寒痰瘀血內結臟腑,形成癥瘕痞塊,伴見頑固性疼痛、拒按,或觸之有形。
此方以「攻逐痰熱積滯」為核心,針對痰、熱、食三者膠結形成的頑固病證,尤其適用於久積難化、實邪壅滯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銀色礞石
- 性沉墜,善「墜痰下氣」,《本草綱目》載其「治積痰驚癇,咳喘痰稠」,能破瀉痰熱膠結之邪,開通壅塞,針對結胸、臟結之痰濁實邪。
2. 臣藥:青黛、大青
- 青黛:清肝瀉火,涼血解毒,助礞石清泄熱痰,防痰熱化火。
- 大青(或為大青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與青黛協同清解內蘊之熱毒,防痰熱壅盛成癰。
3. 佐使藥:大碌、豆豉、膩粉
- 大碌(疑為礦物綠礬,煅用):「消積化痰,燥濕殺蟲」,可助礞石攻逐痰食積滯。
- 炒豆豉:宣鬱除煩,輕清透邪,防礞石過降致氣機窒悶。
- 膩粉(輕粉):辛寒有毒,具「劫痰逐水」之效,古方常用於痰涎壅盛之實證,助峻下痰積。
4. 輔助用藥:川大黃
針對「難轉者」(便結不通),加川大黃通腑瀉熱,協同膩粉開通腑氣,使痰熱積滯從下而解。
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痰熱並治,峻下膠結:
- 礞石、大碌攻痰為主,青黛、大青清熱為輔,針對痰熱互結之病機。
- 輔以膩粉、大黃通利二便,使邪有出路,符合「結者散之」「留者攻之」之法。
丸劑緩攻,護胃逐邪:
- 以糯米飯和丸,黍米大,緩和峻藥之性,防傷正氣,適於久積漸消。
- 臨臥服藥,趁夜間陽氣入臟,助藥力深入攻逐積滯。
臟腑兼顧,標本同治:
- 結胸偏上焦(胸膈),臟結偏中下焦(脘腹),此方通過瀉痰、清熱、通腑三途,分消上下之邪。
總結:此方為古代攻逐痰熱積滯之峻劑,專治痰、熱、食互結之頑固實證,通過墜痰、瀉熱、通腑之合力,破除膠結之邪。然須辨證精準,非實熱痰結者不可輕投。
傳統服藥法
銀色礞石2錢(末),青黛2錢,大青半兩,大碌半兩(略炒過)。
取積年(歹奄)食。
上為細末,以糯米飯為丸,如黍米大。
每服3丸,大人5丸,用炒去皮豆豉末半錢,膩粉1字,用水煎下藥。如難轉者,更用川大黃末半錢,水1盞,煎至5分,入膩粉1字,調放溫下藥,臨臥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 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膽囊炎
相同名稱方劑
銀色礞石丸, 出處:《傳家秘寶》卷中。 組成:銀色礞石2錢(末),青黛2錢,大青半兩,大碌半兩(略炒過)。 主治:取積年殗食。主治:結胸、臟結病。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