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匙金
YI SHI J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雜病源流犀燭》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6.00)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脾經 33%
肺經 33%
肝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一匙金」方劑中包含「白花蛇」,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濕止痛功效:白花蛇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通絡的功效。對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骨疼痛等症狀,白花蛇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痺痛症狀。
- 活血化瘀功效:白花蛇亦能活血化瘀,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白花蛇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在「一匙金」方劑中加入白花蛇,可發揮其祛風濕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效改善相關疾病的症狀。
在「一匙金」中加入人指甲,主要是利用人指甲收斂止血、解毒殺蟲的作用。人指甲味甘性平,能入肝、脾經,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方劑收斂止血、解毒殺蟲的能力,適用於治療出血性疾病及皮膚瘙癢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匙金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疹後風,結痂」,意指小兒麻疹或其他疹病後期,因風邪未清,導致皮膚結痂不癒,或伴隨瘙癢、發熱、微汗出等症狀。古代認為疹後餘熱未盡,風邪滯留肌表,需透發風邪、活血通絡以促進痂皮脫落。
組成與邏輯推理
白花蛇(去骨刺,炒褐色)
- 性味:甘鹹溫,有毒。
- 傳統功效:祛風通絡、止痙止痛,多用於風濕痹痛、中風驚癇等。
- 在此方作用:炒製後毒性降低,取其「搜風」之效,深入絡脈驅除疹後殘留風邪,助痂皮脫落。
人指甲(炒黃色)
- 性味:甘鹹平。
- 傳統功效:民間常用於清熱解毒、利咽消腫(如「人指甲散」治喉痹)。
- 在此方作用:炒黃後質地鬆脆,可能借其「破結」之性,助皮膚痂皮鬆解,或隱含「以形治形」思維(指甲與痂皮相似)。
透骨草、麻黃煎湯為引
- 透骨草:辛溫,能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促進藥力透達皮膚。
- 麻黃:辛溫發汗,開泄腠理,助風邪從汗而解。
- 兩者煎煮時加入酒(活血行氣)與水(調和藥性),增強藥力外透,配合內服藥末,達到「微汗即愈」的效果。
治療原理
此方邏輯圍繞「外透內消」:
- 內服:白花蛇搜風通絡為君,人指甲破結為臣,針對疹後風邪鬱結於表。
- 藥引:透骨草與麻黃煎湯外發,酒助藥力,協同內服藥促使風邪從汗孔排出,同時活血通絡以利痂皮脫落。
- 劑量:小兒分三次服,因藥性偏溫,恐過汗傷陰,故強調「微汗」為度。
可能擴展功效
除主治疹後結痂外,此方思路或可延伸用於其他風邪鬱表、皮膚癒合不暢之症(如濕疹痂皮難脫),但需謹守「風邪未清」病機。
(分析完全基於古籍記載與傳統中醫理論,不涉現代醫學觀點。)
傳統服藥法
白花蛇(去骨刺)3分(炒褐色),人指甲1.5分(炒黃色)。
上為末。
再用透骨草3錢,麻黃3錢,入水半杯,酒半杯,煎3沸,去滓,調上2味末服之。蓋臥,微汗即愈。如兒小,分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一匙金,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 組成:白花蛇(去骨刺)3分(炒褐色),人指甲1分半(炒黃色)。 主治:疹後風,結痂。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