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川楝散

三味川楝散

SAN WEI CHUAN LI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39

熱/寒比例

極寒 (0.0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心經 16%
胃經 16%
肺經 9%
三焦經 9%
小腸經 9%
膀胱經 9%
肝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三焦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味川楝散中包含川楝子,主要基於其驅蟲功效。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胃經,具有殺蟲止痛之效。其性寒可清熱解毒,能有效抑制寄生蟲的生長繁殖。同時,川楝子還具有一定的疏肝理氣作用,有助於緩解寄生蟲引起的腹部脹痛等症狀。因此,將川楝子加入三味川楝散中,可有效驅除寄生蟲,緩解腸胃不適,達到治療目的。

三味川楝散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肝、胃、三焦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方中加入梔子,一方面可清熱瀉火,緩解川楝子、檳榔等藥物可能引起的燥熱之弊;另一方面,梔子可涼血止血,有助於止住因肝火上炎引起的出血症狀,例如鼻衄、牙齦出血等。此外,梔子還能解毒消腫,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目的。

三味川楝散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基於其芳香開竅,醒脾化濕的功效。

水菖蒲氣味辛溫,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止嘔、消腫止痛的功效。方中以川楝子為主,治療小兒疳積,但若脾胃濕阻,則藥效難以發揮。水菖蒲加入後,可醒脾開胃,化解濕濁,有助於川楝子更好地發揮其消積止痛之效,使藥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味川楝散的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熱厥心痛」,屬中醫「厥心痛」範疇,病機多因鬱熱內擾、氣機逆亂所致。「熱厥」指陽熱內鬱,阻遏氣血,導致手足厥冷而心胸煩熱疼痛;「心痛」非僅限現代醫學心臟疾患,可涵蓋胃脘、胸膈部灼痛。本方以清熱疏肝、開鬱止痛為核心,針對熱鬱氣滯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川楝肉(苦寒)

    • 苦寒降泄,善入肝經,清熱瀉火、疏肝行氣。《本草綱目》指其「止心痛」,尤宜肝鬱化火橫逆犯胃之胸脅、脘腹疼痛。現代研究證實其含川楝素,具鎮痛抗炎作用。
  2. 臣藥:山梔(苦寒)

    • 清熱瀉火,涼血除煩,助川楝瀉肝火;其性輕揚,可宣透鬱熱,防止火邪內伏。《丹溪心法》強調山梔治「熱厥」需「炒黑用」,本方未註明炮製,然生用清火力更專。
  3. 佐使藥:菖蒲(辛溫)

    • 用量較輕(2錢),辛溫芳香,豁痰開竅、化濕醒脾。一則防寒涼藥冰遏氣機,二則解氣鬱痰阻之痞滿。與梔、楝寒溫相制,疏通中焦氣滯,助止痛之效。

方劑配伍特點

  • 清疏並行:川楝、山梔清瀉肝火,菖蒲辛開苦降,符合「火鬱發之」治則。
  • 動靜結合:梔、楝沉降瀉熱,菖蒲升散開鬱,調暢氣機升降。
  • 薑湯引送:薑汁溫中護胃,反佐防寒藥傷陽,兼助藥力上行。

適用證候推衍
此方所治「熱厥心痛」可能伴見:心煩易怒、口苦咽乾、脅脹脘痛、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等肝鬱化火見證。其治原理在於清解鬱熱、通調氣血,使「熱除厥回,痛自緩解」。

傳統服藥法


川楝肉1兩,山梔1兩,菖蒲2錢。
上為末。
每次2錢,淡薑湯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三味川楝散性味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心包炎心肌炎心臟病心臟痛心絞痛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味川楝散,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川楝肉1兩,山梔1兩,菖蒲2錢。 主治:熱厥心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