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蕤仁洗眼湯
RUI REN XI Y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五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6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蕤仁洗眼湯中包含蕤仁,主要是因為蕤仁具有以下功效:
- 清熱明目: 蕤仁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清肝熱、明目退翳的功效。對於因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翳膜遮蔽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 滋養肝腎: 蕤仁還具有滋養肝腎的作用,能夠改善因肝腎不足導致的視力減退、眼乾澀等症狀。
因此,蕤仁在蕤仁洗眼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地清熱明目,滋養肝腎,達到改善眼部疾病的效果。
蕤仁洗眼湯中加入苦竹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涼血止癢:苦竹葉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功效。對於因熱毒上攻、血熱妄行導致的目赤腫痛、癢痛等症狀,苦竹葉能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作用,輔助蕤仁清熱明目。
二、疏風散熱,清肝明目:苦竹葉還具有一定的疏風散熱、清肝明目的作用,能幫助疏散眼部風熱,改善眼部微循環,促進眼部組織的修復,達到清肝明目的效果。
因此,蕤仁洗眼湯中加入苦竹葉,能與蕤仁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疏風散熱、清肝明目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眼部熱證。
蕤仁洗眼湯中加入細辛,乃因其具有散風寒、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眼部風寒所致之眼痛、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能散寒止痛,通竅開竅。其辛散之性可驅散眼部風寒,止痛之效能可緩解眼痛,通竅開竅則可改善視力模糊。
故蕤仁洗眼湯以細辛配伍,可協同蕤仁清肝明目之效,達到散風寒、止痛、明目之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蕤仁洗眼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眼飛血赤脈及發痛」,即眼結膜充血、血絲浮現(飛血赤脈)伴隨疼痛的症狀,常見於風熱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外感風熱或內生肝火,導致氣血壅滯於目絡,故需清熱散風、活血止痛。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蕤仁(去皮,研)
- 傳統功效:蕤仁性甘微寒,歸肝經,具養肝明目、清熱退翳之效。《本草綱目》載其「治目赤腫痛,熱淚不止」。
- 本方作用:為君藥,清肝熱以解目赤,兼能潤燥,緩解眼部乾澀疼痛。
2. 苦竹葉(洗,細切)
- 傳統功效:苦竹葉性寒味苦,善清心肝火熱,《本草備要》言其「涼心緩脾,清熱止渴」。
- 本方作用:為臣藥,助蕤仁清泄肝心經火熱,針對「飛血赤脈」之血熱上攻。
3. 細辛(去苗葉)
- 傳統功效:細辛性辛溫,散風止痛,《神農本草經》載其「明目利九竅」。
- 本方作用:為佐使藥,其辛散之性可引藥上行至目,宣通目絡鬱滯,緩解疼痛;少量用之(半兩)恐其過燥,反佐寒涼藥之偏性。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熱散風並行:
蕤仁與苦竹葉協同清肝心之火,細辛散風通絡,形成「清中兼散」之法,既除內熱又疏外風,符合「飛血赤脈」多因風熱相搏的病機。 - 外用直達病所:
煎湯趁熱外洗,通過溫熱之氣促進局部氣血流通,加強藥物透皮吸收,直接作用於眼部赤痛。冷則再暖,維持藥效持續性。 - 寒溫調和:
方中寒涼藥(蕤仁、苦竹葉)配伍少量辛溫藥(細辛),避免純寒涼導致氣血凝滯,反不利散瘀止痛。
總結
此方以清肝熱為主,佐以散風通絡,通過外洗使藥力直達病所,適用於風熱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其組方簡潔,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針對局部症狀調和整體氣血。
傳統服藥法
蕤仁(去皮,研)1兩,苦竹葉(洗,細切)3握,細辛(去苗葉)半兩。
上以水2升,煎取1升,濾去滓。微熱洗眼,冷即再暖,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明目、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 本方不宜與其他具有清熱明目、止痛功效的中藥同時服用,以免引起藥物相互作用。
- 本方不宜在感冒期間服用,以免加重病情。
相同名稱方劑
蕤仁洗眼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 組成:蕤仁(去皮,研)1兩,苦竹葉(洗,細切)3握,細辛(去苗葉)半兩。 主治:眼飛血赤脈及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