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拔疔毒膏
BA DING D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珍秘方選》引鄭藝圃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寒 (0.35)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1%
心經 22%
大腸經 9%
肺經 9%
胃經 9%
腎經 9%
脾經 9%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拔疔毒膏中加入紫花地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紫花地丁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疔瘡腫毒、乳癰、丹毒等症,能消散熱毒,緩解腫痛,促進傷口癒合。
- 抗菌消炎: 現代研究證實,紫花地丁含有抗菌消炎的成分,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細菌的生長,進一步加強拔疔毒膏的抗菌消炎效果,防止感染蔓延。
拔疔毒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當歸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快傷口周圍的血液流通,有利於清除毒素,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擴散。
- 滋陰養血,增強免疫力:當歸還具有滋陰養血、補血益氣的功效,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抵抗感染,有利於抵抗毒素的侵襲,幫助機體快速恢復。
總之,當歸在拔疔毒膏中可以起到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和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對於治療疔瘡感染具有積極的意義。
拔疔毒膏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五倍子性寒味酸,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對於疔瘡腫毒引起的出血、潰爛,五倍子能有效收斂傷口,止住出血,促進癒合,加速傷口修復。
- 殺蟲止癢: 五倍子還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因蟲咬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也能起到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因此,在拔疔毒膏中加入五倍子,可有效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和瘙癢,達到治療疔瘡腫毒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拔疔毒膏主治「疔毒初起,并治無名腫毒」,其核心在於「拔毒消腫」。
- 疔毒初起:疔瘡多因火毒熾盛、氣血壅滯所致,此方針對初期紅腫熱痛階段,能快速拔除毒邪,截斷病勢。
- 無名腫毒:泛指未明確診斷的局部腫痛,多屬熱毒鬱結,此膏藥可清熱散結,消腫止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結構分為三部分:
- 清熱解毒(紫地丁):
- 紫地丁性寒味苦辛,專入心肝血分,為「瘡家聖藥」,能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直接針對疔毒火邪。
- 活血散瘀(當歸):
- 當歸酒洗後增強活血之力,鹽製後取其軟堅散結之效,能疏通局部氣血壅滯,助毒外透。
- 收斂拔毒(五倍子):
- 五倍子酸澀收斂,能「束毒不令散漫」,並通過其收斂作用促進瘡毒局部聚集,便於外拔。
製法原理:
- 麻油煎布:麻油潤膚生肌,同時作為載體滲透藥力;黃蠟成膏後形成保護膜,使藥效持久作用於患處。
- 外敷機制:通過藥力直達病所,清熱解毒、活血散結雙向調節,達到「半日即退」之效。
三、整體治療思維
此方體現「清解—活血—拔毒」三階段治療邏輯:
- 先清熱(紫地丁制火毒),
- 再活血(當歸通滯散結),
- 後固斂(五倍子束毒外拔)。
外用膏劑形式,契合中醫「就近驅邪」原則,避免內服藥對脾胃的損傷,尤適於局部急性腫毒。
傳統服藥法
紫地丁2兩,當歸(酒洗,以鹽踏爛)4兩,大五倍子10個。
麻油10斤煎布,濾清,以黃蠟收成膏。
取少許塗疔毒上,以膏散蓋之,半日即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拔疔毒膏外用,不可內服。使用時應注意皮膚的清潔,避免感染。
相關疾病
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拔疔毒膏, 出處:《千金珍秘方選》引鄭藝圃方。 組成:紫地丁2兩,當歸(酒洗,以鹽踏爛)4兩,大五倍子10個。 主治:疔毒初起,並治無名腫毒。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