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油

雞蛋油

JI DAN YOU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肺經 33%
胃經 33%
脾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雞蛋油」方劑中包含「雞蛋」,主要原因有二:

  1. 滋陰潤燥: 雞蛋性平,味甘,具有滋陰潤燥、養血安神之效。其富含蛋白質、卵磷脂等營養物質,可滋養五臟六腑,對於因陰虛火旺、燥熱傷津所致的咳嗽、便祕、口乾舌燥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
  2. 補益精血: 雞蛋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人體所需的必需氨基酸的主要來源,可補益精血、強健筋骨。對於因氣血不足、精氣虧虛所致的頭暈乏力、面色蒼白、失眠多夢等症狀,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因此,「雞蛋」在「雞蛋油」方劑中,扮演著滋陰潤燥、補益精血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相關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雞蛋油」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雞蛋油自古應用於皮膚外科疾患,主要針對以下症狀:

  1. 腎囊風(陰囊濕疹或瘙癢):濕熱下注或風邪侵襲所致之皮膚潰爛、滲液、劇癢。
  2. 諸瘡破爛,癢不可忍:如慢性潰瘍、感染性瘡面久不收口,伴隨頑固瘙癢。
  3. 癬疥諸瘡:疥瘡、乾癬等寄生蟲或真菌引起的皮膚病,常見皮損脫屑、搔抓出血。

其功效核心在於「殺蟲止癢、斂瘡生肌」,尤其適用於滲出性、糜爛性皮膚病變。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材特性

  • 雞蛋:中醫視雞蛋(尤其蛋黃)具「滋陰潤燥」之性,《本草綱目》記載「卵黃,氣味俱厚,陰中之陰」,能補益精血,外用時其油脂成分可形成保護膜,隔絕外邪。

2. 製法邏輯

  • 炒出油:將蛋黃加熱至焦黑析出油脂,此過程可能產生以下變化:
    • 油脂潤膚:蛋黃油富含卵磷脂、固醇類,能滲透皮表,潤澤乾裂瘡面。
    • 煅炭止血:焦黑炭化物中醫認為具收澀之效,助於潰瘍收口。
    • 高溫殺蟲:加熱破壞寄生蟲(如疥蟎)或微生物生存環境,間接抑制感染。

3. 作用機理推論

  • 物理性保護:油脂覆蓋創面,減少摩擦與刺激,促進癒合。
  • 抗炎止癢:蛋黃油中的抗氧化成分(如維生素E)可能緩解局部發炎反應,減輕瘙癢。
  • 「以油攻油」:中醫理論中,油脂類外用可吸附皮膚濕毒,如《外科正宗》提及麻油調藥「潤膚解毒」,此方或循相似思路,以蛋黃油吸附瘡口滲液。

三、總結
雞蛋油之療效基於「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從中醫角度,其性潤而斂,能調和局部氣血;從現代視角,則可能透過油脂屏障與抗炎成分發揮作用。製法簡單而符合傳統「炒炭存性」的炮製思维,體現古代對藥材物理變化的經驗運用。

傳統服藥法


雞蛋。
殺蟲。
炒出油搽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疥癬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雞蛋油,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雞蛋。 主治:殺蟲。主治:腎囊風;諸瘡破爛,癢不可忍,或不收口者;及癬疥諸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