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冠散

雞冠散

JI GU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中性 (1.09)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2%
肺經 22%
大腸經 22%
肝經 22%
膀胱經 11%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雞冠散以「雞冠花」為主要藥材,主要基於其藥性與功效。

雞冠花,味甘、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性涼,可清熱解毒,用於治療熱毒瘡瘍、目赤腫痛等症;其涼血止血,可治療吐血、衄血、便血等症;其消腫止痛,可治療跌打損傷、癰腫等症。

雞冠花在雞冠散中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協同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雞冠散中包含棕櫚,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涼血止血: 棕櫚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之效。雞冠散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吐血等。棕櫚的涼血止血作用能有效控制出血,並降低血熱。
  2. 利濕通淋: 棕櫚還具利濕通淋之效,有助於排出體內濕熱,改善尿路感染等症狀。雞冠散中常加入其他利濕通淋藥物,與棕櫚相輔相成,提高藥效,全面治療病症。

雞冠散中加入羌活,主要考量其疏散風寒止痛的功效。

羌活味辛性溫,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尤其擅長治療風寒頭痛、風濕痹痛等症。雞冠散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鼻塞、惡寒發熱等症,而羌活的加入可以有效疏散風寒,緩解頭疼,同時也能改善鼻塞等症狀,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名稱:雞冠散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小兒痔疾,下血不止。古代醫家認為,小兒痔疾多與濕熱下注、血熱妄行或氣虛不攝有關,症狀表現為肛門出血、血色鮮紅或暗紅,伴隨疼痛或不適。此方以清熱涼血、止血為主要方向,針對血熱或濕熱所致的痔瘡出血。

組成分析及邏輯推理

  1. 甘草(炒,銼碎)

    • 甘草性甘平,炒後增強健脾和中、緩解藥性之功,並能調和諸藥。
    • 此處用炒甘草,可能意在固護脾胃,緩解小兒脾胃虛弱之弊,同時助止血。
  2. 板蘭根

    • 板蘭根性苦寒,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歷來用於熱毒血熱之證。
    • 其涼血功效可直接針對痔瘡出血之血熱病機,清解下焦濕熱,止血兼消腫。
  3. 雄雞冠血

    • 雞冠血在古代被認為具活血散瘀、解毒止血之效,《本草綱目》記載其能「治痔瘡出血」。
    • 此處取活雞冠刺血,可能是藉其「同氣相求」之理,直達血分,既能引藥入血分以涼血止血,又能活血防瘀滯。
  4. 酒少許

    • 酒性溫,能行藥勢、助藥力上達,同時輕微活血,避免涼血過甚導致血瘀。
    • 酒與雞冠血配伍,增強藥效的同時,亦能疏通血脈,防止血止留瘀。

治療原理推論

  • 清熱涼血止血:板蘭根為主藥,清下焦濕熱、涼血止血,直接針對血熱妄行之病機。
  • 調和脾胃:炒甘草輔助脾胃運化,避免寒涼傷中,適合小兒體質。
  • 引藥入血:雞冠血與酒為引,既加強止血作用,又促進藥效發揮,體現「以血治血」的中醫思維。

總結:此方簡潔,以涼血止血為主,兼顧脾胃,適合小兒痔瘡出血屬熱證者。其特點在於運用動物藥(雞冠血)與植物藥(板蘭根、甘草)結合,體現傳統「血肉有情」之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甘草(炒,銼碎)3分,板蘭根1兩。上為細末。
每服3錢,雄雞冠刺血5點,滴酒少許,溫涼隨時服。
(《醫方類聚》卷二六五引《醫林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麻疹胃腸出血皮疹紅疹

相同名稱方劑


雞冠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九。 組成:雞冠花1兩(焙),棕櫚2兩(燒灰),羌活1兩。 主治:小兒痔疾,下血不止。

雞冠散, 出處:《醫林方》引《施圓端效方》(見《醫方類聚》卷二六五)。 組成:甘草(炒,銼碎)3分,闆蘭根1兩。 主治:斑疹倒靨,陷伏黑頂不快。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