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芋粉方劑中加入荸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荸薺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能有效緩解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而烏芋粉本身亦有清熱解毒、消腫生肌的作用,兩者合用,能加強清熱解毒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
- 利水消腫,健脾開胃: 荸薺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有效消除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症狀。同時,荸薺還能健脾開胃,促進消化,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烏芋粉也具有一定的健脾益胃作用,兩者配合使用,能起到更好的利水消腫和健脾開胃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芋粉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烏芋粉(即荸薺粉)在古代醫籍中主要用於以下病症:
- 目疾:荸薺性寒,能清熱解毒,古代用於肝熱或風火所致的目赤腫痛、翳障等症,可能藉其清潤之性緩解局部熱毒。
- 下疳(指生殖器潰瘍或濕熱瘡瘍):取其清熱解毒、滲濕斂瘡之效,外用可助腐肉脱落、新肌生長。
- 潰瘍:通過外敷或內服,利用其「去腐生肌」的特性,促進瘡面癒合,推測與其收澀及清熱作用有關。
組成與治療原理
藥材特性:
- 荸薺(地栗)甘寒,《本草綱目》載其「消渴痹熱,溫中益氣,下丹石,消風毒」,具清熱、化痰、消積之功。
- 選用「老而多渣者」,因老荸薺澱粉含量高,經研磨、漂洗後所得之粉質地純粹,減其甘甜(免助濕熱),更利於外用收斂。
製法邏輯:
- 反覆搗碎、絞汁、沉澱、漂洗,旨在提取純淨澱粉,去除雜質及糖分(「去甜味」),避免腐敗(「久藏不變」),同時降低刺激性。
- 澱粉本身具物理吸附性,外敷可吸收創面分泌物,形成保護層,輔助「去腐生肌」。
作用推論:
- 清熱解毒:寒性可抑制局部火毒,適用於熱性潰瘍或目赤。
- 收斂生肌:澱粉乾燥後能温和收斂瘡口,減少滲出,促進組織修復。
- 滲濕利竅:荸薺利水之性可能有助於濕熱下注之下疳或潰瘍。
綜論
烏芋粉的應用核心在於「清」與「收」——以寒性清解熱毒,以澱粉之物理特性吸附斂瘡,屬簡便外治法的體現,符合古代對瘍科「煨膿長肉」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荸薺(俗名地栗,用老而多渣者)。
去腐生肌。
去淨皮,搗爛絞汁,其滓和水再研,絞去滓,取汁,澄定為粉,清水漂2-3次,去甜味,久藏不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軟性下疳酒渣癬
相同名稱方劑
烏芋粉, 出處:《瘍科綱要》卷下。 組成:荸薺(俗名地栗,用老而多渣者)。 主治:去腐生肌。主治:目疾,下疳;亦治潰瘍。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