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底八寶油
ER DI BA BAO YOU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8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耳底八寶油中加入桃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桃仁性平,味苦甘,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耳底八寶油多用於治療耳鳴、耳聾等症狀,而這些症狀往往與氣血瘀滯有關。桃仁可活血化瘀,改善耳部血液循環,達到緩解耳鳴、耳聾的目的。
- 消腫止痛:桃仁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耳部炎症或外傷時,可出現紅腫疼痛,桃仁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腫痛。
「耳底八寶油」方劑中加入香油,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潤滑作用: 香油性質溫和,具有良好的潤滑性,可幫助藥物更容易滲透耳道,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香油可減輕藥液對耳道的刺激,預防耳道損傷。
- 輔助藥效: 香油本身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能更好地治療耳部疾病,如耳鳴、耳聾、耳痛等。
「耳底八寶油」方劑中包含蟋蟀,並非隨意添加,而是源於中醫對藥物的精細運用。
蟋蟀,性寒,味鹹,入肝經。其藥性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通絡止痛之效。在耳底八寶油中,蟋蟀主要用於治療耳聾、耳鳴、耳痛等症狀,特別是因熱毒入侵、風寒濕邪阻滯所致的耳疾。
蟋蟀的藥性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如僵蠶、全蠍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疏通經絡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耳部血液循環,消散耳內積聚的毒素,從而緩解耳疾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耳底八寶油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耳內流膿水不止,或腫痛流血」,屬中醫「耳瘡」、「膿耳」範疇。其證多因濕熱火毒上攻耳竅,或肝膽濕熱蘊結,腐蝕肌膜,化膿成瘡。方中以消腫止痛、斂膿生肌為主,兼具清熱解毒之效,適用於耳竅化膿性炎症或外傷感染。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方劑組成解析
核桃仁(12兩)
性溫味甘,歸腎、肺經。富含油脂,能潤燥養血,外用可滋潤瘡面,促進組織修復。古方常用其油(胡桃油)調藥,緩解瘡瘍燥痛。香油(4兩)
即芝麻油,性涼味甘,具潤燥、解毒、消腫之效。作為基質,能軟化瘡痂、清潔膿穢,並助藥力滲透。蟈蟈(5個)
即「螽斯」或「蟈蟈兒」,蟲類藥多具走竄之性。傳統認為其能通絡散結、解毒消腫,或取其活絡透膿之效,助化散耳竅瘀滯。牛膽(1錢)
性苦寒,歸肝膽經。清肝膽濕熱、解毒消腫,針對耳竅濕熱膿瘡。現代研究提示其含膽酸類成分,可能具抗菌消炎作用。後兌藥:麝香(1分)、冰片(1錢)
- 麝香:辛溫香竄,能開竅透絡、活血散結,助藥力深入病所,並促進膿液排出。
- 冰片:辛涼,清熱止痛、防腐生肌,直接抑制局部炎症,緩解腫痛。
2. 配伍邏輯
- 油脂為基,潤燥托毒:核桃仁與香油共煎,形成油性基質,既能潤澤瘡面,又可溶解分泌物(如膿痂),便於清潔。
- 蟲膽協同,清熱攻毒:蟈蟈通絡透膿,牛膽清肝膽濕熱,二者合用以消腫排膿,針對濕熱火毒病機。
- 香藥引經,開竅斂瘡:麝香、冰片共奏芳香走竄之效,冰片涼性可制約麝香溫燥,協同止痛生肌,並引諸藥直達耳竅。
3. 治療原理
此方以外治法治「膿耳」,透過:
- 清熱解毒:牛膽、冰片抑制熱毒,減少膿液生成。
- 消腫排膿:蟈蟈、麝香活血散結,促進膿液外排。
- 潤養止痛:核桃油、香油保護瘡面,緩解疼痛;冰片局部麻醉以止痛。
三、總結
「耳底八寶油」結合油脂潤養、蟲藥通絡、膽汁清熱及香藥開竅,標本兼顧。全方以「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為核心,輔以「潤燥生肌」,符合傳統對耳竅濕熱腫膿的治療思路。其製劑形式(油劑)亦便於局部滲透與保護創面。
傳統服藥法
核桃仁12兩,香油4兩,蟈蟈5個,牛膽1錢。
消腫止痛。
用香油炸核桃仁,加入蟈蟈、牛膽炸枯,過濾去淨滓,候涼再兌麝香1分,冰片1錢,研細混合均勻.裝瓶重1錢。
每日上1-2次,沾淨膿水後,滴入1-2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耳底八寶油,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核桃仁12兩,香油4兩,蝈蝈5個,牛膽1錢。 主治:消腫止痛。主治:耳內流膿水不止,或腫痛流血。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