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礬湯

二礬湯

ER F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2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9%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脾經 10%
膀胱經 10%
心經 8%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礬湯方劑中含有白礬,乃因其具有以下特性:

  1.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燥,能有效收斂濕氣,止癢止痛,適用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疾病。
  2. 解毒消腫:白礬亦有解毒消腫之效,對於毒蛇咬傷、蜂螫等外傷,可起到解毒消炎的作用。

二礬湯中加入白礬,正是利用其燥濕止癢、解毒消腫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皮膚病、外傷的療效。

二礬湯作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配方精妙,旨在治療喉嚨腫痛、口腔潰瘍等症狀。此方中包含了孩兒茶這一珍貴藥材,其應用可追溯至古代,歷來被視為清熱解毒、收斂生肌之佳品。孩兒茶,又名烏龍茶,非飲用之茶葉,實為一種特製的藥用炭,由特定樹木燒製而成,色澤烏黑,質地細膩。在二礬湯中,孩兒茶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有效清熱解毒,對於因火熱上炎所導致的咽喉紅腫、疼痛及口腔黏膜損傷有顯著療效。此外,孩兒茶還具有良好的收斂效果,能夠促進潰瘍面的愈合,減輕患者痛苦。其與方中其他藥材如明礬、綠礬相互協同,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收斂止血、消腫止痛的目的,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智慧。

二礬湯的組成中,包含側柏葉,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清熱解毒: 側柏葉性涼,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痛的功效。二礬湯以清熱解毒為主,側柏葉有助於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炎症反應,達到治療目的。
  2. 收斂止血: 側柏葉亦具收斂止血的功效,可幫助止血止痛,減少出血量。二礬湯常用於治療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側柏葉的止血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加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二礬湯主治「鵝掌風,皮膚枯厚,破裂作痛」。
鵝掌風屬中醫「癬」範疇,多因風濕熱毒蘊結皮膚,或氣血不足致皮膚失養,表現爲乾燥、脫屑、皸裂、疼痛。此方以「熏洗」外治法直達病所,針對皮膚局部病變,具殺蟲止癢、軟堅潤燥、收斂生肌之效。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邏輯推理

  1. 白礬(明礬)

    • 性味:酸澀寒
    • 功效:解毒殺蟲、燥濕止癢、收斂止血。
    • 作用:現代研究其抗菌、抑制真菌,對皮膚表層蛋白質有凝固作用,減少滲出,緩解皸裂。
  2. 皂礬(綠礬)

    • 性味:酸涼
    • 功效:解毒斂瘡、燥濕殺蟲。
    • 作用:含硫酸亞鐵,具弱腐蝕性,可祛除厚皮角質,與白礬協同增強殺蟲止癢之效。
  3. 孩兒茶

    • 性味:苦澀涼
    • 功效:收斂生肌、止血止痛。
    • 作用:含鞣質,促進創面癒合,減輕皸裂疼痛,與二礬搭配抑菌兼修復。
  4. 柏葉(側柏葉)

    • 性味:苦澀微寒
    • 功效:涼血止血、祛風濕。
    • 作用:其揮發油成分能舒緩皮膚炎症,改善局部血行,輔助緩解乾裂疼痛。

三、治療原理推論

  1. 殺蟲解毒:白礬、皂礬直接抑制真菌(如現代醫學之手癬病原體),中醫視為「祛風濕毒」。
  2. 軟堅潤燥:皂礬軟化角質,柏葉活血祛風,改善皮膚枯厚;熏洗濕熱作用促使藥物滲透。
  3. 收斂生肌:孩兒茶與白礬形成收斂膜,減少皸裂滲血,促進裂口癒合。
  4. 熱力助效:熏蒸法擴張毛孔,加強藥效吸收;桐油煙熏(傳統用法)或具物理性殺蟲效果。

四、配伍特點
此方側重「攻邪」,以礬類為君藥峻烈祛腐,孩兒茶佐制其刺激性,柏葉兼顧活血。整體以「燥濕收斂」為主,適合實證型鵝掌風(濕熱偏盛),若氣血虛弱者恐需搭配內服藥調理。

傳統服藥法


白礬4兩,皂礬4兩,孩兒茶5錢,柏葉0.5斤。用水10碗,用上藥4味煎數滾,候用。
先用桐油搽抹患處,以桐油蘸紙捻點著,以煙焰向患上熏之片時,方將前湯乘滾貯淨桶內,手架上,用布蓋,以湯氣熏之,勿令泄氣,待微熱傾入盆內,蘸洗良久。
輕則不宜,七日忌下湯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二礬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胃腸道不適、皮膚乾燥、脫髮等。因此,在服用二礬湯之前,最好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手)

相同名稱方劑


二礬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白礬4兩,皂礬4兩,孩兒茶5錢,柏葉半斤。 主治:鵝掌風,皮膚枯厚,破裂作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