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松丸
GAN S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四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29.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甘松丸中包含甘松,是因其藥性與方劑功效相符。甘松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脾散寒、化濕止嘔之效。
甘松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胸腹脹痛、嘔吐腹瀉等症。甘松的辛溫之性,可以溫通經絡,化解寒凝,並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其化濕止嘔之效,則可緩解因寒邪凝滯導致的嘔吐腹瀉等症狀。因此,甘松成為甘松丸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甘松丸中加入芥子,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助氣行散,通暢經絡: 芥子辛溫,有散寒化痰、通經活絡之效。甘松丸中加入芥子,可助甘松、川芎等藥物氣味上行,散寒通竅,疏通經絡,使藥力更易達病所。
2. 增強止痛效果: 芥子可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甘松丸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頭痛、眩暈等症,芥子能溫散寒氣,促進血液循環,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止痛功效。
甘松丸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其疏風止痙的功效。
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解痙、散結消腫的功效。其對於風邪入絡、筋脈拘攣、抽搐痙攣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甘松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氣血不通、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白僵蠶的加入,可以起到疏散風寒、解痙止痛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提高藥效,使療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松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打撲損傷,手腳筋骨疼痛」,屬中醫傷科範疇,其核心在於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疏風通絡。古籍記載此方以溫酒送服,酒性辛溫,能助藥力直達病所,增強散瘀通經之效,適用於外力撞擊或跌打所致之局部氣滯血瘀、經脈受阻,症見腫痛、活動不利。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甘松(去土)
- 性味辛甘溫,歸脾、胃經,傳統用於 行氣止痛、開鬱醒脾。
- 傷科中取其辛散溫通之力,疏解局部氣機壅滯,緩解疼痛,為方中主藥。
黃荊實
- 苦辛微溫,能 祛風除濕、活血消腫,助甘松宣通經絡,針對風濕瘀血互結之痛。
芥菜子(陳者)
- 辛溫,具 溫經散寒、化痰逐水 之功,外用常治關節腫痛。內服可助散結通絡,破瘀開滯。
赤蓼花
- 蓼科植物多辛散,有 活血散瘀、利水消腫 之效,配合芥菜子增強化瘀消腫之能。
欓子(炒)
- 又名食茱萸,辛苦溫,能 散寒燥濕、下氣止痛,與甘松協同調暢氣機,溫通經脈。
白僵蠶(炒)
- 咸辛平,為蟲類藥,長於 祛風定痛、化痰散結,善治經絡阻滯之痛,尤適筋骨拘急。
螟蛉殼
- 古人取其 輕揚走竄 之性,助他藥透達經絡,或具化濕消積之用(註:此藥現已罕用,可能與蟲類藥通絡思路相關)。
全方配伍特點
- 辛溫為主,契合「血得溫則行」之原則,針對瘀血寒凝之痛。
- 動靜結合:甘松、欓子行氣,黃荊實、赤蓼花活血,白僵蠶通絡,螟蛉殼趨風,共奏 氣行則血行,血行則痛止 之效。
- 蟲藥與草木藥并用,僵蠶深入經絡搜邪,草木藥調和氣血,標本兼顧。
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除古籍所述跌打損傷外,此方或可應用於 慢性風濕痹痛、寒性關節僵硬,然需辨證屬氣滯血瘀兼風濕者。其機理在於透過溫通、散結、祛風,改善局部循環與氣血淤阻狀態。
註:螟蛉殼今已少用,臨床可考據替代藥物,或遵原方精神調整配伍。(此處依要求不列注意事項)
傳統服藥法
甘松(去土)半兩,黃荊實半兩,芥菜子(陳者)半兩,赤蓼花半兩,欓子(炒)半兩,白僵蠶(炒)半兩,螟蛉殼半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溫酒化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甘松丸有活血散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甘松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五。 組成:甘松(去土)半兩,黃荊實半兩,芥菜子(陳者)半兩,赤蓼花半兩,(木黨)子(炒)半兩,白僵蠶(炒)半兩,螟蛉殼半兩。 主治:打撲損傷,手腳筋骨疼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