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米豬肚」方劑中包含「豬肚」,其原因主要有二:
- 補益脾胃:豬肚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胃、補虛損的功效。豬肚中富含蛋白質、膠原蛋白、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可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 滋陰潤燥:豬肚性潤,可滋陰潤燥,對於燥熱傷陰、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有一定緩解作用。
因此,米豬肚方劑中使用豬肚,主要目的是為了補益脾胃、滋陰潤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虛勞吐血;諸汗
- 虛勞吐血:古代所謂「虛勞」泛指因慢性消耗、氣血陰陽虧虛所致之衰弱症候,吐血多因脾不統血、氣虛血失固摄,或陰虛火旺迫血妄行。豬肚味甘性溫,能補脾胃之氣,江米(糯米)甘溫補中益氣,二者合用可健脾益氣以攝血,适合氣虛不攝之吐血。
- 諸汗:包括自汗、盗汗等。自汗多屬氣虛衛外不固,盗汗常因陰虛內熱。豬肚補脾益氣,可固表止汗;糯米斂汗生津,尤其適合氣虛或氣陰兩虛之汗症。
組成與治療原理
肥豬肚:
- 性味歸經:甘、微溫,歸脾、胃經。
- 功用:補虛損、健脾胃,《本草經疏》稱其「為補脾胃之要品」,能助中焦運化,益氣生血,固攝津液。
- 邏輯: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補脾胃可間接益氣攝血(治吐血)、固表止汗(治諸汗)。
江米(糯米):
- 性味歸經:甘、溫,歸脾、肺、胃經。
- 功用:補中益氣、健脾止瀉,《本草綱目》載其「暖脾胃,止虛寒泄痢,縮小便,收自汗」。其黏滯之性可助收斂固攝,適用於氣虛不固之症。
- 邏輯:與豬肚協同增強補脾之力,糯米收斂特性可固津液、斂汗,並通過補脾間接止血。
烹製方法:
- 煮極爛:使食材精華溶於湯中,易於消化吸收,適合虛弱體質。
- 連湯飲:湯液能快速布散藥力,尤其利於津液虧耗或脾胃虛弱者的吸收。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補土(脾)生血」「甘溫固攝」為核心:
- 氣血互生:通過補脾益氣,助氣血生化,改善虛勞狀態。
- 固攝止血:氣足則能統血,脾健則血不妄行,適用於輕度氣虛吐血。
- 斂汗機制:甘溫益氣以固表(治自汗),糯米滋陰生津以濟陰(輔助治盗汗)。
適用證型推論
- 吐血:應偏重於「脾陽不足、氣不攝血」型,非實熱或肝火犯胃所致者。
- 汗證:更適合氣虛自汗或氣陰兩虛(偏氣虛)之盗汗,純陰虛火旺者未必適用。
此方體現「藥食同源」思想,以平淡之品調補脾胃,契合「治虛勞當以甘藥」之古訓。
傳統服藥法
肥豬肚1具。
入江米一茶鐘,線縫嚴密。煮極爛吃.連湯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米豬肚,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肥豬肚1具。 主治:虛勞吐血;諸汗。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