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苦楝子丸為一種傳統中醫藥方,主要用於治療一些寄生蟲疾病或是相關的消化系統問題。其配方中包含了多種具有驅蟲效果的草藥成分,其中馬藺花的加入有其特殊意義。馬藺花味甘、微寒,歸肝、胃經,在中醫理論中認為它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對於熱毒所導致的各類病症有良好療效。在苦楝子丸中,馬藺花不僅能夠增強整個方劑的清熱解毒能力,還能輔助其他成分如苦楝子等更好地發揮驅蟲作用。此外,由於驅蟲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腹瀉等副作用,馬藺花還可以起到一定的收斂止瀉效果,保護腸胃黏膜,減輕患者不適。總體而言,馬藺花在苦楝子丸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藥物配伍的精妙之處,既能增強主藥的功效,又能兼顧治療過程中的身體調節與保護。
苦楝子丸中加入芫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苦楝子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容易傷脾胃。芫花性溫,具有溫肺散寒、祛風止痛之效,可中和苦楝子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傷脾胃,並增強其驅除寒濕的效果。
- 增強療效:芫花能疏散風寒濕邪,與苦楝子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咳嗽、哮喘、風濕痹痛等疾病。
因此,苦楝子丸中加入芫花,不僅可以平衡藥性,還能增強療效,提高藥物整體的治療效果。
苦楝子丸中加入葫蘆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增強殺蟲效果:葫蘆巴具有殺蟲作用,與苦楝子共同使用,可加強對寄生蟲的驅除效果,提升整體療效。
- 緩解苦寒之性:苦楝子性寒,服用後易引起胃寒不適。葫蘆巴性溫,可中和苦楝子的寒性,減輕其對胃部的刺激,提高患者的服藥舒適度。
中藥方劑[苦楝子丸]的組成中包含[苦楝子],因為苦楝子具有清熱解毒、驅蟲的作用。苦楝子能夠有效消除體內的熱毒,改善由於濕熱引起的症狀,同時具有驅蟲作用,對於腸道寄生蟲有良好的效果。在[苦楝子丸]中,苦楝子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和驅蟲功效,幫助提升整體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楝子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盲腸氣」。此症名見於中醫典籍,非現代西醫之盲腸炎(闌尾炎),而屬中醫「疝氣」範疇,多因寒濕氣滯、肝經鬱結所致,表現為少腹或陰囊脹痛、牽引作痛等症狀。方以「苦楝子」為名,取其苦寒疏肝、行氣止痛之效,配合諸藥共奏散寒除濕、理氣散結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馬藺花(微炒)
- 性味辛平,傳統用於利水消腫、散結止痛。炒後減其寒性,兼能緩和藥性,專攻下焦氣滯血瘀。
- 於此方中取其「散結」之力,助解少腹結聚之氣。
芫花(醋淬炒)
- 性辛溫有毒,醋製後毒性減緩,功專破積消痰、逐水散結。古方多用於痰飲積聚、疝氣疼痛。
- 與馬藺花協同,增強行氣破滯之效,直達下焦痼結。
葫蘆巴
- 性溫味苦,歸腎經,善溫腎陽、逐寒濕,為治寒疝腹痛要藥,如《本草綱目》載其「主元臟虛冷氣」。
- 本方取其溫腎散寒之功,針對盲腸氣之寒濕本源。
苦楝子
- 性寒味苦,入肝經,疏肝行氣、清熱燥濕,兼能殺蟲。
- 為方中主藥,既可制約芫花、葫蘆巴之溫燥,又能引藥入肝經,調暢氣機而止痛。
配伍特點
全方以「寒溫並用」「攻補兼施」為則:
- 散結行滯:馬藺花、芫花破積散結,開通鬱阻。
- 溫散寒濕:葫蘆巴溫腎助陽,散下焦沉寒。
- 疏肝調氣:苦楝子疏泄肝經鬱滯,兼防溫藥化熱。
- 醋糊為丸:醋味酸收,既緩和藥性,又引藥入肝經,增強止痛之效。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針對「盲腸氣」屬寒濕夾肝鬱之證,透過溫散下焦寒凝、破滯行氣為主,佐以苦寒疏肝,使氣行寒散而痛止。然方中芫花有毒,馬藺花、苦楝子亦需炮制得宜,古人用藥權衡峻緩,故以熱酒送服,既助藥力溫通,亦制苦寒之偏性。
傳統服藥法
馬藺花(以瓷器內炒令微黃)1兩,芫花(醋淬,微炒)1兩,葫蘆巴半兩,苦楝子半兩。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以熱酒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對本方劑過敏者禁用。
- 本方劑有緩瀉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
- 服用本方劑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苦楝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五○。 組成:馬藺花(以瓷器內炒令微黃)1兩,芫花(醋淬,微炒)1兩,葫蘆巴半兩,苦楝子半兩。 主治:盲腸氣。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