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皂膏
XIANG ZAO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六三引《海上名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大腸經 50%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皂膏方劑中加入肥皂荚,是利用其天然皁苷的特性。肥皂荚含有豐富的皁苷,能與水混合產生泡沫,具備清潔去污的功能。此外,肥皂荚亦有消炎止癢、潤滑肌膚的功效,適用於皮膚病、濕疹、瘡瘍等症狀。
在傳統醫學中,肥皂荚常被用於治療皮膚病、濕疹、瘡瘍等症狀,加入香皂膏方劑中,可提升其清潔、消炎、止癢的效果,更能緩解皮膚不適,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皂膏傳統古代功效分析
此方劑主治「小兒頭瘡因湯水浸漬成毒,膿水不止」。古代認為小兒頭瘡多因濕熱或外來穢毒(如湯水不潔)侵襲,導致皮膚潰爛、滲液纏綿。膿水久流不止,反映濕毒未清、肌膚失斂。本方可收斂瘡口、拔毒乾膿,針對濕熱蘊結型瘡瘍而設。
組成與治療原理
肥皂(燒灰存性)
- 肥皂古稱「皂莢」,經煆燒成炭後(存性),其性轉為苦澀收斂,兼具吸附穢浊之效。
- 燒灰後能「止血斂瘡」,促進瘡面乾燥;其鹼性殘留可能輕度腐蝕壞死組織,助膿栓脫落。
麻油
- 性涼潤滑,能緩解肥皂灰的燥烈,防止瘡口過度收斂而疼痛,同時形成油膜隔絕外邪。
- 傳統認為麻油可「解毒生肌」,輔助修復潰瘍。
膩粉(輕粉)
- 即輕微汞化合物(如甘汞),古用其殺蟲攻毒、抑制瘡面腐敗。
- 與麻油調和可減緩刺激性,加強拔毒止膿之效。
邏輯推理與配伍特點
此方以「燥濕收斂」為主軸:
- 肥皂灰去濕吸附膿液,膩粉直接抑制感染,麻油調和藥性並保護瘡面。
- 三藥協作形成「攻毒—斂瘡—潤護」的治療鏈,符合古代對「濕毒瘡」的處理原則:先拔後斂,標本兼顧。
潛在應用延伸
類似機理可推論於其他「濕爛性皮膚病」,如黴菌感染伴滲液,但需依具體證候調整配伍。惟輕粉毒性須審慎,然此屬現代考量,不違古方原意。
傳統服藥法
肥皂(燒灰存性)。
用麻油、膩粉調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香皂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三引《海上名方》。 組成:肥皂(燒灰存性)。 主治:小兒頭上有瘡,因入湯入水成毒,膿水出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