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粒散

七粒散

QI L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魯府禁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極寒 (0.0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00%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七粒散中包含柿蒂,主要是利用其止咳化痰的功效。柿蒂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降火、止咳化痰的功效。

柿蒂對於燥熱咳嗽、痰黃黏稠、胸悶氣促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其能清肺熱,降火氣,使痰液稀釋,易於咳出,達到止咳化痰的功效。

此外,柿蒂還有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咳血等症狀。因此,七粒散中加入柿蒂,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清熱止咳、化痰止血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粒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七粒散主治「咳逆」。中醫所謂「咳逆」,多指氣機上逆所致之咳嗽、呃逆(打嗝)等症狀,其病機常與肺胃氣機失調、寒邪鬱滯或痰氣交阻相關。此方以內服外治並用,內服柿蒂以降氣止呃,外用雄黃或硫黃、乳香之辛溫藥氣薰鼻,旨在速止氣逆之症。

二、組成與邏輯推論

  1. 主藥:柿蒂(焙乾)

    • 柿蒂性味苦澀、平,歸胃經,傳統用於降逆下氣,《本草綱目》載其能「治咳逆噦氣」。焙乾後增強收澀之性,專注止呃逆。
    • 此方取「七粒」之數,可能取象於「七」為少陽之數(《內經》),或應「七竅」之象,暗示調節氣機出入。
  2. 內服佐使:黃酒

    • 黃酒溫通血脈,助藥力上行,同時緩和柿蒂苦澀之性,共奏降氣而不鬱滯之效。
  3. 外治配伍:雄黃/硫黃、乳香

    • 雄黃辛溫有毒,古法多用以辟穢通竅。以酒煎薰鼻,辛熱之氣刺激鼻竅,反射性調節氣機(類似「取嚏法」),可速止呃逆。
    • 硫黃補火助陽,乳香行氣活血,二者酒煎嗅聞,亦透過溫通之性開暢氣道,適合寒性咳逆。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內外合治,體現中醫「急則治標」之思路:

  • 內服:柿蒂降胃氣,直折上逆之勢,針對病之本(胃氣不降)。
  • 外治:辛香藥氣薰鼻,藉肺開竅於鼻之聯係,宣通肺氣以止逆,屬「從竅治氣」之法。

全方簡約而注重氣機調節,符合古代民間「單方治大病」的實用特點,尤適於寒性或輕度氣逆之證。然其外治用雄黃等毒性藥,需結合當時醫療環境理解其合理性。

傳統服藥法


柿蒂7個(焙乾)。
上為末,黃酒調下。外用雄黃2錢,酒1盞,煎至7分,急令患人嗅其熱氣即止。或用硫黃、乳香等分;酒煎嗅之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咳血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七粒散, 出處:《魯府禁方》。 組成:柿蒂7個(焙乾)。 主治:咳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