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摻耳抵聖散中加入瓜蒂,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瓜蒂性寒,味苦,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的功效。在方劑中,瓜蒂能幫助清熱解毒,緩解咽喉腫痛、耳鳴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起到協同作用。
- 利水消腫: 瓜蒂亦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幫助排出體內積聚的濕熱,緩解耳部腫脹和疼痛。
因此,瓜蒂在摻耳抵聖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耳部疾病的效果。
摻耳抵聖散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氣味芳香,能走竄經絡,開竅醒神,且可通達腦竅,對於神志昏迷、痰迷心竅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二、活血化瘀: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此外,麝香亦可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摻耳抵聖散」方劑中包含「地龍」,乃因地龍性寒,味鹹,具有清熱解毒、通經活絡、平肝熄風等功效。
地龍入肝經、脾經,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上擾所致的頭痛、目赤、耳鳴、口舌生瘡等症狀有較好療效。同時,地龍也能通經活絡,改善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等症狀。此外,地龍也能平肝熄風,對於小兒驚風、癲癇等疾病也有一定幫助。
因此,在「摻耳抵聖散」中加入地龍,旨在清熱解毒,通經活絡,平肝熄風,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摻耳抵聖散」方中加入地丁,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地丁性寒,味苦,歸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方中加入地丁,可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功效,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耳聾、耳痛、耳鳴等症。
- 疏散風熱: 地丁還能疏散風熱,對於風熱上攻、侵犯耳竅所致的耳病,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與方中其他藥物配合,可起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通利耳竅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摻耳抵聖散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耳重」,即耳部脹悶、聽覺不清之症,類似於現代所稱耳悶塞感、耵聹栓塞或輕度炎性腫脹所致之聽覺障礙。古代醫家取「摻耳」之外用直接作用,「抵聖」之名或喻其速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瓜蒂(半兩)
- 性味苦寒,傳統用於催吐、利濕。外用時取其「開竅泄熱」之性,能消散耳道濕熱壅塞,減輕脹滿感,可能透過刺激局部微循環達到疏通效果。
麝香(半兩,研)
- 辛溫芳香,為通竅要藥。其穿透力極強,外用可開閉塞、引藥透達深部,改善耳竅氣血壅滯,促進聽覺功能恢復。
地龍(半兩)
- 咸寒通絡,善治「耳聾不通」(《本草綱目》)。其性走竄,能化解耳道局部瘀滯,配合麝香增強通竅之效,尤適於氣血不暢之耳重。
地丁(半兩)
- 多指紫花地丁,苦辛寒,清熱解毒。針對潛在耳道輕微紅腫熱痛,防止濕熱鬱久化毒,與瓜蒂協同清泄濕熱。
配伍思維
全方以「通竅泄閉」為核心:
- 辛開苦降:麝香之辛散配瓜蒂、地丁之苦降,一升一降調暢耳竅氣機。
- 動靜結合:地龍活血通絡(動)佐以地丁清熱(靜),兼顧標本。
- 外用直達:散劑微粒易附著患處,藥力集中,符合「就近攻邪」原則。
潛在應用延伸
依藥物特性推測,此方或可適用於:
- 非化膿性中耳炎初期(耳脹無滲液)
- 耵聹阻塞前兆(濕熱鬱結型)
- 氣滯血瘀型耳鳴(需辨證加減)
原理總結
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此方透過開竅、通絡、清熱三法,驅散耳竅「濁邪」,恢復氣血清陽上濡,契合「清陽出上竅」之經典理論。
傳統服藥法
瓜蒂半兩,麝香半兩(研),地龍半兩,地丁半兩。
上為散。
每以少許摻耳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散風通竅、利咽開聲的功效,主治耳重。但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摻耳抵聖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五。 組成:瓜蒂半兩,麝香半兩(研),地龍半兩,地丁半兩。 主治:耳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