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鱉散

木鱉散

MU BI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8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肝經 26%
肺經 13%
胃經 13%
腎經 6%
心經 6%
大腸經 6%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木鱉散中包含木鱉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木鱉子為君藥,具有消腫散結的功效。 木鱉子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治療瘰癧、乳癰、腫毒等病症具有良好的療效,在方劑中起到主導作用。
  2. 木鱉子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增強療效。 木鱉散中除了木鱉子,還包含其他藥材,例如金銀花、連翹等,這些藥材與木鱉子相互協同,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提高整體療效。

木鱉散中包含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木鱉散主治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癰疽瘡瘍、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而地骨皮的清熱解毒之效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發展。
  2. 涼血止血:地骨皮對於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木鱉散中包含地骨皮,除了清熱解毒外,也起到涼血止血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方劑的治療效果。

木鱉散中加入紫荊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瀉下通便: 紫荊皮性寒,味苦,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之效。木鱉散用於治療便祕,紫荊皮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排出宿便。
  2. 清熱解毒: 紫荊皮亦具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清泄腸胃熱毒。木鱉散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材配伍,共同發揮清熱瀉火、潤腸通便之作用。

總而言之,紫荊皮在木鱉散中發揮著重要的瀉下通便和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緩解便祕症狀,促進腸道健康。

木鱉散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血活血: 木鱉散主治血虛瘀阻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症。當歸性溫,味甘辛,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血虛狀態,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經期疼痛。

2. 滋潤血脈: 木鱉散中還包含其他滋潤血脈的藥物,例如川芎、赤芍等。當歸與這些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滋潤血脈、調和氣血的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木鱉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行氣消積: 枳殼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木鱉散以消積止痛為主要功效,枳殼的加入可促進脾胃氣機運行,有助於消食積、化痰飲,提高藥效。
  2. 降氣止嘔: 枳殼能降氣止嘔,對於因食積引起的嘔吐、噯氣等症狀有緩解作用。木鱉散治療食積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枳殼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起到降氣止嘔,緩解患者不適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木鱉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木鱉散載於古代方書,主治「內外痔」,其作用機理主要通過「熏洗法」直接作用於患處。痔瘡成因中醫多歸於濕熱下注、氣滯血瘀或風邪蘊結,導致經絡阻塞、氣血不通,形成腫痛出血。此方以局部熏洗方式,通過藥性滲透軟化痔核、活血消腫,兼可清熱解毒,緩解痔瘡急性發作時的疼痛、出血及脫垂等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木鱉子:為君藥,性苦微甘、有毒,外用能散結消腫、攻毒療瘡。《本草綱目》載其「治疳積痞塊,利大腸瀉痢,痔瘻瘡癩」。其毒性成分(如木鱉子皂苷)可刺激局部組織,促進血行,消痔核瘀滯。
  2. 地骨皮:性甘寒,清虛熱涼血,針對濕熱下注之痔瘡出血,能緩解局部血熱腫痛。
  3. 紫荊皮:苦平,活血通經、消腫解毒,《分類草藥性》稱其「治痔瘡,跌打損傷」,助木鱉子散瘀止痛。
  4. 當歸:辛溫,補血活血,改善局部氣血瘀滯,促進瘡口修復。
  5. 枳殼:苦辛微寒,行氣寬中,與當歸相配,調暢氣機以緩解痔核脫垂之氣滯。

加減邏輯:若痔瘡色紫黑(瘀血重),加樟木皮或葉,取其辛溫行氣、散瘀殺蟲之效,增強溫通之力。

煎洗法的治療優勢

以黑豆煎湯為基,黑豆甘平,能活血利水、解毒,《本草備要》言其「解毒,下氣活血」,配合熱湯熏洗,使藥力直達病所,溫通經絡、軟化痔核。全方組合體現「清熱活血、行氣散結」之法,契合痔瘡局部氣血瘀阻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木鱉子半兩(去殼,切作片,搗爛),地骨皮半兩,紫荊皮半兩,當歸半兩,枳殼半兩。
如身體生瘡紫黑,添樟木皮或葉煎洗。
上先以黑豆煮軟,水5升,煮4升,去滓。乘熱熏,通手淋洗,可用4次易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木鱉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六引《衛生家寶》。 組成:木鱉子半兩(去殼,切作片,搗爛),地骨皮半兩,紫荊皮半兩,當歸半兩,枳殼半兩。 主治:內外痔。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