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毒丹

束毒丹

SHU DU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青囊秘傳》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6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脾經 27%
肝經 18%
心經 9%
膽經 9%
胃經 9%
肺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束毒丹中包含地丁,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藥性。地丁性寒,味苦,入心、肝、肺經,能有效抑制體內熱毒,並清除因熱毒而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咽痛、瘡瘍腫毒等。

此外,地丁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吐血等。因此,在束毒丹中加入地丁,能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達到治療熱毒病症的目的。

束毒丹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清泄肺胃之熱,並可解毒散結,有助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如咽喉腫痛、痄腮、疔瘡等,與束毒丹的解毒功效相輔相成。
  2. 利尿消腫:天花粉還具有利尿消腫的作用,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輕水腫現象。此功效對於因熱毒導致的局部腫脹,或全身浮腫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進一步提升束毒丹的療效。

「束毒丹」方劑中加入「蒼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驅風解毒: 蒼耳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驅風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外感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蒼耳能有效驅散風寒、解毒止痛。
  2. 散結消腫: 蒼耳亦可散結消腫,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腫脹,如瘰癧、癰疽等,蒼耳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腫塊,達到治療效果。

因此,在「束毒丹」中加入蒼耳,可以有效地發揮驅風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束毒丹中加入陳皮,主要原因在於其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能行氣消積,健脾和胃,有助於緩解因脾胃氣滯導致的胸悶、腹脹等症狀,並促進藥物吸收。
  2. 燥濕化痰: 陳皮善於燥濕化痰,能祛除濕濁,改善痰液粘稠,有利於驅散體內的毒邪。

因此,陳皮在束毒丹中起著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解毒消腫,清熱止痛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束毒丹】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癰疽潰後,毒勢將盡而殘腫未消」之症。癰疽潰破後,熱毒雖隨膿血外泄,然餘邪未清,氣血壅滯,致局部腫硬難消。此時需清解餘毒、散結消腫,兼顧生肌斂瘡,避免過用寒涼而遏阻生機。束毒丹以「外敷」方式,針對「半腐半斂」的過渡階段,促進毒盡腫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芙蓉梗(木芙蓉)

    • 性涼味微辛,為癰腫要藥,善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本草綱目》載其能「消腫止痛,治一切癰疽發背」。其清解之力平和,適用於潰後餘熱未清,兼助局部氣血流通。
  2. 地丁草(紫花地丁)

    • 苦辛寒,清熱解毒力專,尤散瘡癰腫毒。《本草正義》謂其「消腫退熱,治疔瘡癰疽」。與芙蓉梗相配,強化清解殘毒之效,且地丁草兼能涼血,防餘熱燔灼。
  3. 花粉(天花粉)

    • 甘微苦寒,清熱生津、消腫排膿。《神農本草經》言其「主消渴,身熱煩滿,排膿消腫」。此藥既可清除熱邪,又能滋潤潰後組織,助修復而不留瘀滯。
  4. 蒼耳草

    • 辛苦溫,祛風濕、通絡止痛。其辛散之性可透達腫塊,溫行氣血以消殘腫。《日華子本草》載其「治疥癬、風癢」。此方取其「通散」之力,助前藥解毒而不留結。
  5. 陳皮

    • 苦辛溫,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氣滯則腫難消,陳皮行氣解鬱,使藥力透達;其溫性亦反佐寒涼藥,防冰伏病所。

配伍特點與治療機轉

  • 清解與透散並行:芙蓉、地丁、花粉清餘熱,蒼耳、陳皮辛散行氣,使毒邪無所依附。
  • 寒溫調和:以寒涼藥為主,佐陳皮之溫,避免潰後氣血凝滯。
  • 外治直達病所:研末外敷,藥力集中於患處,促進局部氣血流通,加速腫消癒合。

此方結構簡練,針對「毒衰腫存」之病機,清中有散,涼而兼通,正合癰疽後期外治之要。

傳統服藥法


芙蓉梗1斤,地丁草1斤,花粉1斤,蒼耳草12兩,陳皮8兩。
上炒,為細末。
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束毒丹,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芙蓉梗1斤,地丁草1斤,花粉1斤,蒼耳草12兩,陳皮8兩。 主治:一切癰疽潰後,毒將盡,腫未全消。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