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腸散

解腸散

JIE CH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0%
肺經 19%
胃經 19%
腎經 10%
膀胱經 10%
肝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解腸散中包含威靈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威靈仙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消腫止痛之功效。解腸散主治腸胃氣滯、腹痛、脹滿等症,威靈仙可通經活絡,緩解腸道痙攣,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消脹的作用。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解腸散中其他藥物如厚朴、枳殼等,具有行氣消積的功效。威靈仙配合這些藥物,可以加強行氣止痛、消腫散結的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因此,威靈仙在解腸散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解腸散中包含蕤仁,乃因其具潤腸通便之效。蕤仁性寒,味甘,入肝、大腸經,能清熱利濕,潤腸通便,尤其適用於熱結便祕,或因燥熱所致的大便乾結、小便赤澀等症狀。

解腸散主治腸熱便祕,而蕤仁作為其中一味藥材,能清熱潤腸,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起到瀉熱通便,緩解便祕的作用。

解腸散中含有貫眾,主要是利用其驅蟲功效。貫眾為常用中藥,性寒,味苦,歸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驅蟲止痢的功效。

解腸散主要用於治療腸道寄生蟲病,例如蛔蟲病、蟯蟲病等。貫眾的驅蟲作用可以有效殺滅腸道寄生蟲,達到治療目的。此外,貫眾還具有一定的止瀉作用,可以緩解寄生蟲感染引起的腹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解腸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臟毒瀉血」,古代醫籍中「臟毒」多與大腸濕熱積毒相關,臨床表現為下血(便血)、腹痛、裏急後重,或兼見膿血便,類似今之腸風下血、痢疾或痔瘡出血等證。「瀉血」則明確指向血分病變,顯示此方主要針對因濕熱毒邪蘊結腸道,導致血絡受損、迫血妄行的病機。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威靈仙(2分)

    • 性味辛鹹溫,傳統用於祛風濕、通經絡,但亦有散積滯、破血行氣之效。《本草綱目》載其能「宣通五臟,去腹內冷滯」,此處取其辛散之力,疏通腸道氣機,並配合他藥化解濕毒積滯。
  2. 蕤仁(1分)

    • 甘微寒,歸肝經,傳統用於養肝明目,但《本草備要》提到其能「治風赤爛眼」,暗示其有清熱收斂之功。此方中可能利用其微寒之性清熱,甘潤之質緩和血絡,輔助止血。
  3. 貫眾(1兩)

    • 苦微寒,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治腸風下血之要藥。《本草正義》稱其「專瀉火解毒,能除臟腑邪熱」。此處重用貫眾,直接針對腸道濕熱毒邪,清熱以止血,解毒以治本。
  4. 麝香酒調服

    • 麝香辛溫香竄,能開竅活血、散瘀通絡。以酒送服,既可助藥力速達病所,又能借酒行散之性增強全方活血、解毒、通滯之效。

三、組方邏輯與可能功效

此方以貫眾為君,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威靈仙為臣,疏通腸絡、散結導滯;蕤仁為佐,潤緩止血;麝香酒為使,引藥入血分,並開竅散瘀。全方體現「清熱解毒為主,佐以通散止血」的治法:

  1. 清解腸毒:貫眾清熱涼血,直折腸道熱毒。
  2. 活血通絡:威靈仙、麝香辛散,防止血止留瘀。
  3. 調和血分:蕤仁甘寒潤養,緩和峻藥之性,避免過於燥烈。

四、適用病證推論

此方適合熱毒偏盛型便血,症見:

  • 血色鮮紅或暗紅,伴肛門灼熱、腹痛。
  • 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可能對應現代「潰瘍性結腸炎」、「細菌性痢疾」或「痔瘡出血」屬濕熱證者。

五、配伍特點

「通澀並用」:雖用貫眾、蕤仁清熱收斂,但麝香、威靈仙防其留邪,體現「止血不留瘀」的思路,符合中醫「臟毒宜通」的治療原則。

(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具體應用需依臨床辨證。)

傳統服藥法


威靈仙2分,蕤仁1分,貫眾1兩。上為末。
每服2錢,麝香酒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解腸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八四引《秘傳李防禦五痔方》。 組成:威靈仙1分,蕤仁1分,貫眾1兩。 主治:臟毒瀉血。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