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仙膏

二仙膏

ER XIAN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肺經 25%
胃經 25%
心包經 25%
心經
肺經
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仙膏方中加入牛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潤滋陰:牛乳性味甘平,具有潤肺滋陰、養胃生津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材如麥冬、天冬等共同作用,更能達到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效果。
  2. 調和藥性:牛乳本身具有一定的中和作用,可以緩解藥材的燥性,使藥性更溫和,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減輕藥物對胃腸的刺激,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二仙膏」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二仙膏」主療「痞氣,腹中作塊」,此屬中醫「癥瘕積聚」範疇。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氣滯、血瘀、痰濕凝結於腹內,形成有形或無形之結塊,伴有脹滿疼痛。方中明礬、雄黃配伍,借助其燥濕化痰、解毒散結之力,使腹內痞塊得以消散,並通過「大便如膿下」之象,推測邪毒瘀濁從腸道排出而癒。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明礬(白礬)

    • 性味:酸、澀,寒;歸肺、脾、肝、大腸經。
    • 功效:燥濕化痰、解毒殺蟲、收斂止血。
    • 作用機理:其酸性收斂可固攝痰濕,寒性清熱解毒,針對痰瘀互結之痞塊,能化頑痰、消積滯。外用貼敷時,藥性透入局部,直接作用於病灶。
  2. 雄黃

    • 性味:辛、苦,溫;有毒;歸肝、胃、大腸經。
    • 功效:解毒殺蟲、燥濕祛痰、截瘧散結。
    • 作用機理:辛溫行散,能攻逐腹中沉寒積滯,破瘀血、消癥瘕。與明礬相配,一寒一溫,既制約毒性,又協同增強化痰散結之效。
  3. 配伍邏輯

    • 消痰逐瘀:明礬化痰燥濕,雄黃破瘀散結,二者合用可瓦解痰瘀互結之痞塊。
    • 外治透藥:通過水調成膏外貼,使藥力直達病所,避免口服毒性風險,且「大便如膿下」反映內邪外透之象,符合中醫「給邪出路」的治療思路。
    • 攻逐邪毒:方中雄黃具「以毒攻毒」特性,對頑固積聚或兼有毒邪者(如蟲積、濕毒)尤為適用。

三、可能功效延伸推論

此方除主治痞塊外,或可應用於:

  • 皮膚瘡癰腫毒:雄黃解毒、明礬收濕,外貼可消腫潰堅(類似古代「箍圍藥」用法)。
  • 蟲積腹痛:雄黃殺蟲,明礬澀腸,間接緩解因寄生蟲引起的腹中結塊。

四、治療原理總結

「二仙膏」以簡峻之藥,透過外治法直接作用於病灶,利用明礬之收斂與雄黃之辛散,形成「化痰-破瘀-排毒」的治療鏈,使腹中痞氣從內消解,並藉排便排出體外。其機理體現中醫「內病外治」與「通因通用」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明礬2兩,雄黃2兩。上為細末,先將藥1半水糊和成膏。
紙攤,貼患處即效;不效,再以另1半攤貼。須看貼藥之後,大便如膿下,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二仙膏, 出處:《醫統》卷三十四。 組成:明礬2兩,雄黃2兩。 主治:痞氣,腹中作塊。

二仙膏,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十。 組成:真麻油半盞,好白蜜半盞。 主治:婦人産難,橫生倒産,一切危險不能産及死胎不下者。

二仙膏,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 二仙膏(《仙拈集》卷二。)出處:《仙拈集》卷二。組成:牛乳10斤,福圓10斤。主治:大補虛損。 。 主治:大補虛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