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烏敷貼藥

草烏敷貼藥

CAO WU FU TIE Y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熱 (1.1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0%
脾經 20%
胃經 10%
大腸經 10%
心經 10%
腎經 10%
肺經 10%
肝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草烏敷貼藥中包含烏頭,主要是因為烏頭具有極強的溫經散寒、祛風止痛功效。

烏頭性溫,味辛,入足太陽膀胱經,能溫經散寒,祛風止痛,對於寒性疼痛,如風寒濕痺、肩臂疼痛、跌打損傷等,有顯著療效。

草烏敷貼藥通常用於治療寒性疼痛,而烏頭的溫經散寒作用,可以幫助藥物更有效地穿透皮膚,直達病竈,達到止痛效果。

草烏敷貼藥中加入綠豆粉,主要原因有二:

  1. 吸水性強,利於藥物滲透: 綠豆粉具有強吸水性,敷貼時能吸收藥液,形成糊狀,更易於貼附在患處,且能緩慢釋放藥物,延長藥效。
  2. 冷卻降溫,減輕刺激: 草烏性熱,直接敷貼容易造成皮膚灼傷。綠豆粉性質寒涼,能減輕草烏的刺激性,避免灼傷,同時也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總體而言,綠豆粉在草烏敷貼藥中起到了吸水載藥、緩和藥性、減輕刺激的多重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輔料。

草烏敷貼藥中加入白膠香,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白膠香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解毒等作用。草烏性溫,毒性較大,具有祛風濕、止痛、消腫的功效,但其毒性易傷陽氣。

白膠香與草烏配伍,可減輕草烏的毒性,並增強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同時,白膠香的辛溫之性,有助於促進草烏藥效的發揮,使藥力更易滲透肌膚,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草烏敷貼藥」功效主治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記載主治「折傷」,即古代對骨折、筋傷、跌打損傷等外傷的統稱。其作用機制主要以外敷形式,針對局部腫痛、瘀血阻絡等症狀,以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為核心功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草烏(主藥)

    • 性味辛熱,有大毒,具強力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止痛之效。
    • 古代用於跌打損傷,取其「麻醉止痛」特性,局部外用可緩解劇烈疼痛,並通過溫通經絡,改善氣血瘀滯。
    • 需注意其毒性,故方中搭配其他藥物以調和。
  2. 綠豆粉(輔藥)

    • 性味甘寒,能清熱解毒、消腫利水。
    • 此處作用有三:
      • 緩解草烏的燥熱毒性,防止外敷後皮膚紅腫熱痛。
      • 其黏附性可協助藥物成膏,貼敷患處。
      • 清熱作用可抑制外傷後的局部炎症反應。
  3. 白膠香(即楓香脂,佐藥)

    • 性味辛微苦平,能活血止痛、止血生肌。
    • 古代常用於金瘡出血及筋骨疼痛,其樹脂特性可促進藥膏黏合,並與草烏協同增強止痛效果。
  4. 煎牛皮膠調藥(使藥)

    • 牛皮膠(黃明膠)性平,具黏合收斂、滋養筋脈之效,作為基質可固定藥物,延長藥效釋放。
    • 同時因其滋潤特性,能減少草烏對皮膚的刺激。

三、方劑配伍邏輯
此方以「溫通止痛」為主軸,結合「清熱制毒」與「活血黏敷」之法:

  • 草烏溫散止痛以治本,配合白膠香活血通絡,針對折傷後的氣血瘀阻。
  • 綠豆粉清熱制約草烏毒性,避免熱毒蓄積,體現「相反相成」的中藥配伍思維。
  • 牛皮膠為媒介,確保藥物緩釋並保護創面,符合古代外治「膏貼」的實用性需求。

總結
「草烏敷貼藥」透過溫通與清涼藥性的平衡,達到消腫止痛、修復折傷的目的,體現古代外傷處理中「攻毒不傷正」的用藥智慧。其組方簡潔,兼顧療效與安全性(外用層面),是傳統中醫「外治理法」的典型範例。

傳統服藥法


草烏、 綠豆粉、 白膠香各等分。
上為末,煎牛皮膠調藥攤紙上。
貼痛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草烏敷貼藥,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 組成:草烏、綠豆粉、白膠香各等分。 主治:折傷。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