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粟殼丸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止痛止瀉: 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粟殼丸主治脾胃虛寒、腹痛泄瀉,肉荳蔻能溫暖脾胃,驅寒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 固澀止瀉,調和脾胃: 肉荳蔻還具有一定的固澀止瀉作用,能收斂腸道,減少腹瀉次數。同時,它也具有調和脾胃的功能,能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腹瀉問題。
粟殼丸中包含粟糠,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吸濕止瀉: 粟糠性味甘平,具有吸濕止瀉的功效。其多孔的結構,能吸附腸道中的水分和毒素,並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緩解腹瀉。
二、清熱解毒: 粟糠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並能吸附腸道中的有害物質,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因此,粟殼丸中加入粟糠,有助於增強其吸濕止瀉和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腹瀉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粟殼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本草綱目》等古籍,主治「暴瀉」(急性腹瀉)。其特點為:
- 專攻瀉痢:以單味罌粟殼為核心,針對急性腹瀉、赤白痢疾(血痢與寒痢)及單純泄瀉。
- 隨證加減:依症型搭配不同藥引,赤痢用甘草湯(清熱緩急)、白痢用乾薑湯(溫中散寒)、泄瀉用米飲(和胃補脾),體現中醫「辨證用藥」思維。
- 老幼分治:小兒用量調整,反映古代對體質差異的重視。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單方組成分析
- 罌粟殼(粟殼):
- 性味歸經:酸澀、平,歸肺、大腸、腎經。
- 核心作用:
- 收斂固澀:含生物鹼(如嗎啡、可待因),能抑制腸道蠕動,減少分泌,迅速止瀉。
- 止痛:緩解腹瀉伴隨的腹痛(古代稱「瀉痢腹痛」)。
- 配伍特點:單用取其「急則治標」之效,針對暴瀉無需複雜病機者。
2. 藥引協同機制
- 赤痢(熱痢)+甘草湯:
- 甘草性甘平,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輔助粟殼止痢而不留邪熱。
- 白痢(寒痢)+乾薑湯:
- 乾薑性辛熱,溫中散寒,助粟殼收斉兼散寒邪,改善寒濕下痢。
- 泄瀉+米飲:
- 米湯(粳米或糯米)補益脾胃,防粟殼過澀傷正,適合單純水瀉。
3. 治療原理總括
此方體現「標本兼顧」之法:
- 治標:粟殼快速收澀腸道,緩解瀉痢急症。
- 治本:通過藥引調節寒熱(甘草清熱、乾薑散寒、米飲補脾),針對病機輔助。
- 適應症侷限性:適用於「無表邪、無食滯」的純虛或寒熱錯雜較輕之瀉痢,若因外感或積滯所致者,單用恐有閉門留寇之弊。
三、配伍邏輯延伸
古代醫家選用單味粟殼,反映「藥專力宏」思想:
- 暴瀉病機:多屬腸道津液失攝、滑脫不禁,粟殼的收澀性直接契合此病機。
- 蜜丸劑型:煉蜜和緩藥性,延長藥效,適合需持續收澀的慢性泄瀉(但原方主治仍以暴瀉為主)。
此方簡潔,卻在辨證用藥(藥引調整)與劑量控制(小兒減量)上展現中醫個體化治療精髓。
傳統服藥法
罌粟殼。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每服10-15丸,赤痢甘草湯送下,白痢乾薑湯送下,泄瀉米飲送下。小兒服,丸如粟米大,量兒大小加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粟殼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一。 組成:罂粟殼。 主治:赤白痢疾。
粟殼丸, 出處:《得效》卷五。 組成:肉豆蔻(炮)、粟殼(去赤腸蒂萼淨,炙)。 主治:暴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