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槐皮丸
HUAI P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九十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槐皮丸以槐白皮為主要藥材,原因如下:
- 清熱涼血止血:槐白皮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其清熱涼血之效可改善因熱毒蘊結所致的出血,而止血消腫則可針對外傷出血或內出血進行止血。
- 針對痔瘡出血:槐皮丸主要針對痔瘡出血,而槐白皮正是治療痔瘡出血的常用藥材。其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能有效改善痔瘡引起的出血、腫痛等症狀。
槐皮丸方劑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潤腸通便: 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可改善因血瘀、腸燥導致的便祕症狀,與槐皮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排便,改善痔瘡引起的疼痛、出血等症狀。
- 疏通經絡,改善血循: 桃仁可以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到達患處,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槐皮丸中加入桃仁,可提升其治療痔瘡的效果,幫助患者更快緩解症狀。
槐皮丸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止痛止瀉: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止痛止瀉之效。槐皮丸主要用於治療腸風下血、痔瘡腫痛等症,而川楝子可通過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腹痛、便血等症狀,輔助槐皮清熱涼血、止血止痛。
- 調和藥性: 槐皮性寒,單味使用容易寒涼傷脾胃。川楝子性寒,但兼具苦味,能起到健脾燥濕之效,與槐皮配伍,可緩解槐皮的寒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寒性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槐皮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蛲蟲在胃,漸加羸弱」,即因蛲蟲寄生於腸胃(古稱「胃」常泛指消化系統),導致患者日漸消瘦、氣血虛弱的病症。蛲蟲(Enterobius vermicularis)在古代稱「蟯蟲」,好發於幼童,症狀包括肛門搔癢、夜臥不寧,長期寄生可耗傷氣血,故見羸弱。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槐皮(苦寒,大腸經)
苦寒清熱燥濕,擅清大腸濕熱,古代用於殺蟲止痒。其性下行,尤宜肛門寄生蟲病。《本草綱目》載其治「五痔」及「濕熱瘡毒」,現代研究顯示其含黃酮類成分(如蘆丁),可能具抑菌、抗炎作用。桃仁(苦甘平,大腸、肝經)
活血潤腸,生用偏行瘀潤燥,可緩解蟲積導致的腸道氣滯血瘀。蛲蟲寄生易致局部氣血不暢,桃仁助通絡,兼潤腸通便,利蟲體排出。楝實(苦寒,小腸、膀胱經)
即川楝子,苦寒有小毒,為傳統驅蟲要藥,尤擅殺蟯蟲、蛔蟲。《神農本草經》言其「殺三蟲」,現代研究其成分川楝素(toosendanin)可麻痹蟲體。豬膏(甘涼,潤燥)
煉豬膏為丸,取其潤滑之性,一則助藥力黏附蟲體,二則潤腸導下,輔助蟲體隨大便排出。
2. 配伍邏輯
- 驅殺並行:楝實直接殺蟲,槐皮清熱燥濕以除蟲滋生環境,二者協同增強驅蟲效果。
- 通路兼顧:桃仁活血潤腸,助蟲體鬆動;豬膏潤滑腸道,使蟲體易於排出。
- 局部用藥:綿裹導下部(肛門),直達病所,針對蛲蟲夜間移行肛門產卵的特性,發揮局部殺蟲止痒作用。
3. 治療原理
本方以「殺蟲—通路—外導」為核心:
- 殺蟲:楝實麻痹蟲體,槐皮抑制濕熱腐敗環境。
- 通路:桃仁、豬膏調暢腸道氣機與潤燥,促進蟲體排出。
- 外治增效:肛門給藥直接作用寄生部位,截斷蟯蟲生命週期。
三、總結
此方反映古代對寄生蟲病的直觀認識與外治思維,結合清熱、殺蟲、潤下三法,針對蛲蟲特性設計。雖現代內服驅蟲藥更為高效,但此方體現中醫「局部與整體結合」「祛邪兼顧通路」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槐皮(乾者,銼)半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生用)半兩,楝實(去核,生用)半兩。
上為末,煉豬膏為丸,如人指大。
以綿裹,導下部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槐皮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九。 組成:槐皮(乾者,銼)半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生用)半兩,楝實(去核,生用)半兩。 主治:蟯蟲在胃,漸加羸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