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烙泥

熨烙泥

YUN LAO N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接骨圖說》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2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0%
肝經 30%
肺經 20%
膀胱經 10%
腎經 10%
心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熨烙泥」方劑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活血止痛: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熨烙泥多用於寒濕凝滯、氣血瘀阻所致的疼痛,桂枝可溫通經絡,驅散寒濕,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熨烙泥方劑中通常會加入其他藥物,如當歸、赤芍等,桂枝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可以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桂枝與當歸配伍,可促進血行,改善血液循環,更有效地緩解疼痛。

「熨烙泥」方劑中加入合歡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舒筋活絡,消腫止痛: 合歡皮性味甘平,歸心、肝經,具有疏肝解鬱、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之效。對於因外傷或勞損導致的筋骨疼痛、腫脹,合歡皮可有效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傷口癒合。
  2. 輔助藥物發揮功效: 合歡皮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增強藥效,例如與當歸、川芎等藥物配合,可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與白芷、蒼朮等藥物配合,可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炎症。

熨烙泥方劑中使用生地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熨烙傷燙所致的紅腫熱痛,皆屬熱毒傷血所致,生地黃可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緩解局部炎症。
  2. 滋陰潤燥:生地黃滋陰潤燥,可緩解因燙傷引起的組織乾燥、潰爛,促進創面癒合。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熨烙泥方劑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幫助緩解燙傷引起的紅腫熱痛、組織乾燥等症狀,促進創面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名為「熨烙泥」,主治「打朴及肩臂手足不可屈伸者」。「打朴」泛指跌打損傷所致的瘀血腫痛;「不可屈伸」則指關節筋絡受損,氣血阻滯而活動受限。其療法以「熨烙」為核心,即通過藥泥的溫熱外敷與物理按壓,促使藥物滲透,達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絡之效。

二、組成藥物功效與配伍邏輯

  1. 酒糟(70錢)

    • 性溫味甘辛,能通行血脈、散瘀消腫。古代多用其溫熱之性外敷,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化解瘀滯。此為方中主藥,量最大,奠定溫通基調。
  2. 冬青葉(50錢)

    • 苦澀性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兼能消腫止痛。此處用量次於酒糟,可能用於制約酒糟的溫燥,並緩解跌打後的熱性腫痛,防止瘀血化熱。
  3. 桂枝(7錢)

    • 辛溫通陽,擅長溫經通脈、散寒解肌。可助酒糟增強溫通之力,針對「不可屈伸」之寒凝氣滯病機。
  4. 合歡皮(7錢)

    • 甘平入血分,活血消腫、續筋接骨,古方多用於筋傷骨折。與酒糟協同,強化活血舒筋之效。
  5. 生地黃(7錢)

    • 甘寒滋陰涼血,既能防治溫藥耗傷陰血,又能涼散瘀熱,與冬青葉共成佐制之用。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溫通化瘀為主,佐以清涼制約」為核心:

  • 酒糟+桂枝溫通經絡,散寒行滯,改善氣血不暢;
  • 冬青葉+生地黃清熱涼血,防止瘀久化熱,並減輕局部炎症;
  • 合歡皮專攻筋絡修復,針對「屈伸不利」的結構性損傷。
  • 全方製成藥泥「熨烙」,結合溫熱物理刺激與藥物透皮吸收,直接作用於患處,達到「外治內效」的目的。其組方體現中醫「寒溫並用」「動靜結合」的辨證思維,適合跌打後「瘀腫未化熱」或「瘀熱互結」的早期階段。

傳統服藥法


酒糟70錢,冬青葉50錢,桂枝7錢,合歡皮7錢,生地黃7錢。
上先細銼冬青葉三味為末,和糟入臼杵為泥,團之如膝餅大,以紙作盂,盛藥於其中。
置患處烙其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期間服用。

相關疾病


肩中部肩痛

相同名稱方劑


熨烙泥, 出處:《接骨圖說》。 組成:酒糟70錢,冬青葉50錢,桂枝7錢,合歡皮7錢,生地黃7錢。 主治:打樸及肩臂手足不可屈伸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