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護胎白藥子散
HU TAI BAI YAO Z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3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護胎白藥子散」方劑中加入白藥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固腎安胎: 白藥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固精、安胎止瀉的功效。對於孕婦腎虛、胎氣不固所致的胎動不安、小腹墜脹、陰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消腫止痛: 白藥子亦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緩解孕期水腫,減輕妊娠期腰痠背痛等不適症狀。
因此,白藥子在「護胎白藥子散」中,發揮著固腎安胎、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保障母體健康,促進胎兒正常發育。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護胎白藥子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妊娠傷寒」。妊娠期間婦女外感寒邪,易傷胎氣,傳統中醫認為,寒性收引,可能導致氣血凝滯,影響胎元安穩。此時需兼顧解表散寒與護胎安神,而此方以外貼法避開內服藥之潛在風險,體現古人「外治保胎」之思路。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主藥白藥子:
白藥子(防己科植物金線吊烏龜之塊根),性味苦辛凉,傳統認為能清熱解毒、散瘀止血。《開寶本草》載其「主金瘡生肌」,現代研究顯示其含生物鹼,具抗炎、鎮痛作用。此方用其「散瘀熱」之性,推測能緩解妊娠傷寒所致氣血鬱滯,避免邪熱內擾胎元。雞子清調敷:
雞子清性甘凉,《本草綱目》稱其「解熱毒」,古代常用作外用敷劑基質,取其清潤粘附之效。此處與白藥子調和,可增強局部清熱作用,且形成保護層,避免藥氣外泄。貼敷臍下胎元處:
臍下為「丹田」所在,近胞宮,屬任脈所過。藥力透過皮膚吸收,直接作用於下焦,既能驅散寒邪,又可藉白藥子涼潤之性清解潛在鬱熱,間接穩定胎氣。
邏輯推演之治療原理
此方設計以「外治代內服」,避開妊娠用藥禁忌。白藥子清熱散瘀為主,雞子清為佐使之用,二者調敷後形成局部藥效緩釋,針對傷寒初起表邪未解、裡熱未熾之輕症。其「護胎」機轉可能透過以下途徑:
- 物理降溫:雞子清蒸發吸熱,緩解發熱不適。
- 經脈調節:藥物刺激任脈,調和衝任氣血,間接安胎。
- 抗菌抗炎:白藥子成分或能抑制外感致病因子,減輕全身反應對胎兒影響。
總結
此方為古代妊娠傷寒之外治應急法,以清熱護胎為核心,體現「輕靈透達」的用藥智慧。然須注意,古籍所載「傷寒」範圍廣,若熱毒熾盛或胎動劇烈,仍需結合內服藥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白藥子不拘多少。
護胎。
上為末。
用雞子清調攤於紙花上,可碗口大,貼在臍下胎存生處,乾即以溫水潤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護胎白藥子散, 出處:《證類本草》卷九引《經驗後方》。 組成:白藥子不拘多少。 主治:護胎。主治:妊娠傷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