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藥散

BAI Y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0.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肺經 33%
腎經 33%
脾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15

方劑組成解釋

白藥散中含有白藥子,乃因其藥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白藥子味苦性寒,入肝經,能清熱瀉火,解毒消腫,對熱毒引起的瘡瘍腫痛、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白藥散作為外用藥,其組成多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藥物為主,白藥子作為其中一味藥,能夠發揮其清熱解毒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藥散主治功效分析

白藥散在中醫典籍中記載的主治功效有兩種:

1. 喉中熱塞腫痛,散血消痰 (出自《仁齋直指方論》)

治療原理:

《仁齋直指方論》中記載白藥散由白藥、朴硝組成。其中:

  • 白藥: 根據古文描述「葉似烏舊子,如綠豆」,應指白藥子。正如其現代藥理研究,白藥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針對喉中熱塞腫痛的症狀。
  • 朴硝: 具有瀉熱通便、軟堅散結、清火消腫的功效。

兩者合用,可以清瀉喉間熱邪,消散腫痛,並可消痰,因此可以用於治療喉中熱塞腫痛,且有散血消痰之效。

使用方法:

將白藥與朴硝共研為細末,以小管吹入喉中。

2. 瘟疫 (出自《松峰說疫》)

治療原理:

《松峰說疫》中記載白藥散僅使用白藥子一味藥,其功效為清熱解毒。瘟疫多為感受疫癘之氣所致,疫癘之氣屬於熱毒,白藥子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針對瘟疫的病因。

使用方法:

將白藥子研為細末,空腹以水頓服,服後仰臥一食時,等待藥效發揮,可能會出現心頭悶亂、噁心、腹痛等症狀,之後可能會有吐或瀉,皆屬正常反應。服藥後以冷粥一碗止之。

綜合分析:

白藥散以白藥子為主藥,其清熱解毒的功效是治療喉中熱塞腫痛和瘟疫的關鍵。在《仁齋直指方論》中,白藥子與朴硝合用,增強了清熱消腫、散血消痰的功效,適用於喉痹之症;在《松峰說疫》中,單用白藥子,取其清熱解毒之功,用於治療瘟疫。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用藥劑量和現代有所不同,且個人體質差異較大,因此具體使用方法和劑量應遵醫囑。

傳統服藥法


白藥2兩半, 生地黃汁3合, 生藕汁1合, 生薑汁少許。
上四味,搗白藥為末。
先煎三物汁令沸,每以半盞,入熟水1合,白藥末2錢匕,攪勻;食後溫飲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多痰牙齦出血流汗顏色淡紅

相同名稱方劑


白藥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一引《衛生家寶》。 組成:白藥子不拘多少。 主治:瘰癧瘡。

白藥散, 出處:《直指》卷二十一。 組成:白藥、朴消。 主治:散血消痰。主治:喉中熱塞腫痛。

白藥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 組成:白藥2兩半,生地黃汁3合,生藕汁1合,生薑汁少許。 主治:衄血,汗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