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補消腫膏

接補消腫膏

JIE BU XIAO ZHONG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25)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接補消腫膏中加入紫金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止痛: 紫金皮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其所含的生物鹼等成分,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腫脹疼痛。
  2. 活血化瘀: 紫金皮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消除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接補消腫膏中加入紫金皮,可起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外傷腫痛、瘀血腫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接補消腫膏主治外傷性損傷,包括:

  1. 機械性外傷:如打撲傷損、跌磕、刀斧砍傷等,此類損傷多伴隨瘀血腫痛、筋肉破損。
  2. 動物咬傷:如虎、獐、牛等動物所致咬傷或抓傷,此類創傷易繼發感染、腫脹化膿,甚至毒素內侵。

古代醫家認為,外傷後局部氣血瘀滯、經絡阻隔,需以活血消腫、解毒生肌為治療核心。此方外敷,直接作用於患處,旨在散瘀、消腫、解毒、促進癒合。

二、組成藥物與邏輯推理

1. 耳草葉(可能為「虎耳草」)

  • 推測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虎耳草在民間多用於癰腫瘡毒,其性涼能清熱,外敷可緩解熱毒壅滯之腫痛。
  • 治療原理:針對外傷後熱毒蘊結(如動物咬傷),防止化膿。

2. 雪裡開(可能是「雪見草」或「荔枝草」)

  • 推測功效:涼血散瘀、清熱利濕。此類藥物多用於血熱瘀阻之症,能緩解外傷後局部充血腫脹。
  • 治療原理:通過涼血以減輕炎症反應,輔助消腫。

3. 水壙葉(疑為「水莧菜」或「水苦蕒」)

  • 推測功效:利水消腫、清熱解毒。此類藥物可能幫助滲出液吸收,減輕局部水腫。
  • 治療原理:外傷後組織液滲出導致腫脹,此藥能促進水濕代謝,緩解脹滿。

4. 烏苞葉(可能為「烏蘞莓」)

  • 推測功效:活血散瘀、解毒消癰。烏蘞莓在古籍中記載可治癰腫、跌打損傷,具較強解毒作用。
  • 治療原理:針對瘀血阻絡及動物咬傷之毒邪,防止感染惡化。

5. 紫金皮(即「紅藤」或「南五味子根皮」)

  • 推測功效: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紫金皮為古代傷科常用藥,能通經絡、破瘀滯。
  • 治療原理:直接作用於瘀血停聚之處,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6. 輔料配伍

  • 雞子清(蛋白):性涼質潤,能清熱解毒、收斂瘡口,古代常用作外用藥基底,有助藥效附著與滲透。
  • 桐油:具有防腐、生肌作用,能形成保護膜,防止創口感染,同時促進組織修復。

三、方劑整體治療原理

  1. 活血散瘀:紫金皮、烏苞葉為主,疏通經絡瘀滯。
  2. 清熱解毒:耳草葉、雪裡開、水壙葉協同,清除外傷或動物咬傷所致熱毒。
  3. 利水消腫:水壙葉與雪裡開助水濕排泄,減輕腫脹。
  4. 生肌防腐:桐油與雞子清形成屏障,促進創面癒合。

四、邏輯歸納

此方體現古代「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思想,針對外傷病理機制(瘀、熱、毒、濕)配伍:

  • 植物藥組合:兼顧活血(紫金皮、烏苞葉)、清熱(耳草葉、雪裡開)、利濕(水壙葉)。
  • 輔料選擇:雞子清與桐油兼具藥效與物理保護作用,增強方劑實用性。
  • 適應症特點:尤其重視動物咬傷後潛在的「毒邪」,強化解毒藥物比例。

整體而言,接補消腫膏體現了古代傷科「消腫止痛、解毒生肌」的治療主線,藥物配伍層次分明,針對外傷各階段病機進行干預。

傳統服藥法


耳草葉、雪裡開、水壙葉、烏苞葉、紫金皮。
上為末,以雞子清入桐油少許調勻。
敷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接補消腫膏, 出處:《準繩·瘍醫》卷六。 組成:耳草葉、雪裏開、水圹葉、烏苞葉、紫金皮。 主治:打撲傷損,跌磕刀斧等傷,及虎傷、獐牛咬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