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蹄草合劑
YANG TI CAO HE J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羊蹄草合劑中加入白花蛇舌草,是基於兩者藥性相輔相成的關係。
羊蹄草性涼,味甘,善於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主治熱毒瘡瘍、濕熱黃疸、水腫等症。白花蛇舌草同樣具有清熱解毒之效,並能涼血消腫,活血止痛,對治療咽喉腫痛、乳腺炎、毒蛇咬傷等症有較好療效。
將兩者配伍,既能加強清熱解毒之力,又能擴大藥物的療效範圍,使藥物更能針對多種病症,達到協同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羊蹄草合劑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對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熱毒瘡瘍等症狀有顯著效果,與羊蹄草的清熱利濕、消腫止痛功效相輔相成,增強整體療效。
- 增強抗炎作用: 金銀花含有綠原酸等抗炎成分,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配合羊蹄草的抗菌消炎功效,有助於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羊蹄草合劑中加入旱蓮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羊蹄草本身具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而旱蓮草亦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兩者搭配,可增強清熱涼血之效,適用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
- 護肝明目: 羊蹄草具護肝利膽之效,旱蓮草則有滋補肝腎、明目退翳的作用。兩者結合,可起到雙向調節的作用,有助於肝腎功能的恢復,並改善視力模糊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羊蹄草合劑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劑古籍所載主治「鵝口瘡」,即小兒口腔黏膜真菌感染(多為白色念珠菌),症見口舌白屑滿布、疼痛拒食。傳統中醫認為,鵝口瘡多因心脾積熱或虛火上炎所致,而本方以清熱解毒、涼血斂瘡為核心,契合「熱毒蘊結」之病機。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七味皆為清熱解毒藥,多屬草本鮮品,取其藥性涼潤、生津護瘍之效,推測其治療原理如下:
清解熱毒為主導
- 羊蹄草、鬼針草、白花蛇舌草:三者均具強力清熱解毒之效,古籍記載可治癰腫瘡毒,現代研究亦顯示具抗菌、抗炎作用,直接針對口腔熱毒蘊結之病根。
- 金銀花:為瘡家要藥,既能疏散風熱,又能清解血毒,助前三藥增強抗感染之力。
涼血止血以護黏膜
- 旱蓮草、崩大碗:二者性涼而入血分,旱蓮草兼能滋陰,崩大碗(積雪草)可活血解毒,合用以涼血斂瘡,修復黏膜損傷,緩解潰瘍疼痛。
利濕消腫以祛穢濁
- 盆上芫茜(天胡荽):本品能清熱利濕,民間多用於口瘡、濕疹。推測其與崩大碗協同,通過滲濕作用消除黏膜水腫,減少口腔穢濁分泌物。
全方配伍特點
諸藥皆用鮮品,保留汁液潤澤之性,既可內服清熱,或可外塗局部(古籍未明確記載,但民間有類似用法)。集中「清熱—涼血—利濕」三法,符合中醫「治瘡不忘血分,解毒須滲濕邪」的思路,且藥性平和,適於小兒稚陰之體。現代可延伸用於口腔潰瘍、舌炎等屬熱毒證者。
傳統服藥法
羊蹄草31克,盆上芫茜31克,崩大碗31克,白花蛇舌草31克,金銀花31克,鬼針草31克,旱蓮草31克。
上藥可採新鮮全草,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羊蹄草合劑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羊蹄草合劑,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羊蹄草31g,盆上芫茜31g,崩大碗31g,白花蛇舌草31g,金銀花31g,鬼針草31g,旱蓮草31g。 主治:鵝口瘡。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