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精丸
GU JI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八十三引《衛生家寶》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0%
肺經 30%
胃經 30%
肝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谷精丸中包含谷精草,是基於其藥性與功效的考量。谷精草性味甘平,入肝、腎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止咳平喘的功效。
方劑中加入谷精草,主要考慮其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谷精草能清熱解毒,利濕通淋,對於因濕熱所致的泌尿系統疾病,如尿頻、尿急、尿痛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同時,其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
谷精丸方中加入羊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肝腎,填精益髓: 羊肝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肝益腎、養血填精之效。肝腎為精血之源,精血不足則容易出現腰膝痠軟、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羊肝能補益肝腎,填精益髓,從根本上改善這些症狀。
- 改善肝臟功能: 羊肝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B族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能滋補肝臟,促進肝細胞再生,改善肝臟功能。對於肝腎不足所致的各種疾病,如肝虛目眩、腎虛腰痛、精血不足等,羊肝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谷精丸方中加入羊肝,正是為了其補肝益腎、填精益髓,以及改善肝臟功能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谷精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症:大人、小兒「雀目攀睛」。
- 雀目:即夜盲症,中醫認為多因肝血不足、肝腎陰虛或脾虛氣弱,導致目失所養,夜間或光線昏暗時視物不清。
- 攀睛:指目中翳膜攀附黑睛(角膜),或眼生胬肉(翼狀胬肉),多與風熱上攻、肝火上炎或血瘀有關。
此方針對「肝虛目暗」及「風熱翳障」兩類病機,兼具養肝明目與清熱退翳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谷精草
- 性味:辛甘平,入肝、胃經。
- 功效:疏散風熱、明目退翳,善治目赤腫痛、翳膜遮睛。
- 用量三兩為重,主導方劑清肝散風熱、消目中翳障。
臣藥:羊肝
- 性味:甘苦涼,入肝經。
- 功效:補肝養血明目,《本草綱目》載其「補肝虛,治雀目」。
- 以形補形,直接滋養肝血,改善夜盲;與谷精草同煮,取其藥性入肝,標本兼顧。
佐使:黑豆
- 性味:甘平,入脾、腎經。
- 功效:補腎益陰,健脾利濕,兼能解毒(緩解羊肝腥燥之性)。
- 作丸時協調藥性,茶清送服取其清上焦熱之效。
配伍特點與原理
- 清補並行:谷精草清肝退翳治標,羊肝補肝養血治本,契合「雀目」虛實夾雜之病機。
- 藥食同用:羊肝與黑豆為常見食材,減少服藥抗拒,尤其適於小兒。
- 丸劑緩圖:搗丸綠豆大,方便服用且緩釋藥力,適合慢性眼疾需長期調理者。
綜論:此方通過清肝熱、補肝血、退翳膜,針對「肝血虛兼風熱」之眼疾,展現中醫「肝開竅於目」與「治目先調肝」的核心思維。
傳統服藥法
谷精草3兩(為末),羊肝1具(薄切作片子,三指大,用谷精草以水2大碗同煮)。
上和黑豆不拘多少,時嚼吃;如恐人不肯吃時,煮出乘熱入臼內,搗成丸,如綠豆大。
每服30丸,食後茶清送下。小兒酌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夜盲
相同名稱方劑
谷精丸, 出處:《奇方類編》卷上。 組成:五谷蟲(洗淨,炒黃色)。 主治:氣膨。
谷精丸,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三引《衛生家寶》。 組成:谷精草3兩(爲末),羊肝1具(薄切作片子,三指大,用谷精草以水2大碗同煮)。 主治:大人、小兒雀目攀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