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蘆軟膏

LI LU RUAN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腎經 18%
脾經 18%
大腸經 18%
肺經 9%
胃經 9%
肝經
腎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藜蘆軟膏的主要成分之一藜蘆是一種具有重要藥用價值的中藥材。藜蘆的化學成分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尤其是藜蘆鹼(asparagine),這些成分具有良好的抗炎、止痛和解熱作用。因此,在外用的藜蘆軟膏中,藜蘆可以有效地緩解因肌肉扭傷、關節炎等引起的疼痛與不適。此外,藜蘆還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受傷部位的修復過程。

藜蘆的藥用特性使其在傳統中醫中被廣泛應用,特別是在治療風濕病、髖關節痛以及各類皮膚病等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藜蘆具一定的毒性,因此使用時需遵從專業醫師的指導,以避免劑量過大引起副作用。總體而言,藜蘆在藜蘆軟膏的組成中的角色,正是一種平衡效果與安全性的中藥選擇,充分體現了中醫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與尊重。

藜蘆軟膏中添加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殺菌消炎: 硫磺具有殺菌消炎的功效,可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對於一些皮膚疾病,例如濕疹、皮炎等,硫磺能有效控制炎症,改善症狀。
  2. 促進角質剝脫: 硫磺具有一定的角質剝脫作用,可以軟化角質,促進老舊角質脫落,有助於改善皮膚粗糙、毛囊角化等問題。

綜上所述,硫磺在藜蘆軟膏中起到殺菌消炎和促進角質剝脫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治療皮膚疾病。

藜蘆軟膏中添加凡士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藥效:凡士林作為軟膏基質,能有效地將藜蘆等藥材成分封閉於皮膚表面,形成保護膜,延緩藥效消散,並促進藥物滲透,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緩解刺激:藜蘆性寒且有毒,直接塗抹於皮膚可能會造成刺激或過敏。凡士林具有潤滑、保護作用,能減輕藥物對皮膚的刺激,提高用藥安全性。

主治功效


藜蘆軟膏:癬疥的終結者

中藥方劑「藜蘆軟膏」,以其強大的殺蟲、止癢、清熱利濕功效,成為癬疥患者的福音。癬疥,是癬和疥瘡的總稱,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由真菌感染或疥蟎感染引起,症狀包括皮膚瘙癢、脫皮、紅腫、起丘疹、膿皰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藜蘆軟膏的組成成分及功效

藜蘆軟膏的主要成分包括藜蘆、硫磺和凡士林,各司其職,共同發揮抗菌、止癢、消炎的功效。

硫磺: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硫磺,性溫、味辛,歸肝、腎、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補陽散寒、溫肺化痰、平喘止咳、通絡散結之功。中醫常用硫磺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如癰疽、疔瘡、瘡瘍、痢疾等,以及某些皮膚病,如濕疹、疥瘡等。此外,硫磺還能治療蟯蟲病,並有補陽散寒之效,可治療陰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脾虛下白、脾胃虛冷等症。

藜蘆:殺蟲、驅蟲、清熱利濕

藜蘆,性寒味辛,有毒,歸肺、大腸經,主要成分為生物鹼,具有殺蟲、驅蟲、止癢、鎮痛、清熱利濕、斂瘡等功效。藜蘆可治療肺熱咳嗽、腸道濕熱引起的腹痛泄瀉、皮膚瘡瘍腫毒等疾病。但藜蘆有毒,不宜久服或大量服用,以免引起中毒。

凡士林:保護皮膚、促進藥物吸收

凡士林,性平、味甘,歸心、肺、脾經,具有潤燥、保護皮膚、促進藥物吸收等功效。凡士林常被用於治療皮膚乾燥、皸裂、皮炎、濕疹等皮膚疾病。

藜蘆軟膏的主治功效:癬疥

藜蘆軟膏的主要功效在於治療癬疥,包括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癬和由疥蟎感染引起的疥瘡。癬的症狀包括皮膚瘙癢、脫皮、紅腫等,而疥瘡的症狀則包括皮膚瘙癢、起丘疹、膿皰等。藜蘆軟膏通過其殺蟲、止癢、清熱利濕的功效,可以有效地緩解癬疥引起的各種症狀,促進皮膚的恢復。

使用藜蘆軟膏的注意事項

  1. 藜蘆有毒,不宜久服或大量服用,以免引起中毒。
  2. 藜蘆軟膏僅供外用,不可內服。
  3. 藜蘆軟膏應避免接觸眼睛、鼻子和嘴巴等黏膜部位。
  4. 藜蘆軟膏應存放在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直射。
  5. 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應慎用藜蘆軟膏。
  6. 使用藜蘆軟膏期間,應注意皮膚清潔,避免抓撓患處。
  7. 如果使用藜蘆軟膏後出現皮膚過敏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用並就醫。

總結

藜蘆軟膏,是一款由藜蘆、硫磺和凡士林組成的中藥方劑,具有殺蟲、止癢、清熱利濕的功效,主治癬疥。癬疥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由真菌感染或疥蟎感染引起,症狀包括皮膚瘙癢、脫皮、紅腫、起丘疹、膿皰等。藜蘆軟膏通過其強大的抗菌、止癢、消炎功效,可以有效地緩解癬疥引起的各種症狀,促進皮膚的恢復。

傳統服藥法


藜蘆10克,硫黃20克,凡士林加至100克。
外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藜蘆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疥癬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藜蘆軟膏,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藜蘆10g,硫黃20g,凡士林加至100g。 主治:癬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