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楊湯方劑中包含白楊樹皮,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清熱解毒: 白楊樹皮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因熱毒引起的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 消腫止痛: 白楊樹皮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瘡瘍腫痛等病症。
白楊樹皮在白楊湯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起到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主治功效
白楊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與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白楊湯主治「風毒攻肌肉,皮膚浮腫」。此方出現在卷六十九「風腫門」中,與磨桂塗方、附子湯洗浸方、馬藍湯洗方、蒴藋湯等方劑並列,皆用於治療風腫。
分析古文內容可見,這些方劑皆採用外洗或外塗的方式,直接作用於患處。治療的症狀皆與「風毒」、「皮膚浮腫」相關,無論是「卒得風腫」、「風毒攻肌肉,皮膚浮腫,或在腳,或在手」皆是如此。
白楊湯治療原理
白楊湯僅由一味「白楊皮」組成,且特別強調取「東南面皮,去地三尺以來,去蒼皮,勿令見風」。這表明古人對於藥材的採集有特定要求,認為不同方位、不同部位的藥材功效可能有所差異。
白楊皮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在白楊湯中,白楊皮煎水外洗,其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清熱解毒:「風毒」屬於中醫病因學範疇,常與熱邪相兼為患。白楊皮性寒,能清解熱毒,從而減輕因風毒引起的皮膚紅腫、發熱等症狀。
利尿消腫:「皮膚浮腫」提示體內水濕瀦留。白楊皮具有利尿作用,可促進體內多餘水分排出,進而達到消腫的效果。
**外洗直達病所:**將白楊皮煎水直接外洗患處,可使藥效直達病灶,發揮局部清熱消腫的作用,且避免了口服藥物可能帶來的全身性副作用。
總結來說,白楊湯通過白楊皮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以外洗的方式,針對性地治療風毒引起的皮膚浮腫。其治療原理簡潔明瞭,體現了中醫外治法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白楊皮(取東南面皮,去地三尺以來,去蒼皮,勿令見風,細切)半斤。
用水1升,煎至7分,去滓熱洗。以腫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楊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六。 組成:白楊皮(取東南面皮,去地3尺以來,去蒼皮,勿令見風,細切)半斤。 主治:風毒攻肌肉,皮膚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