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殼散

LUO K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十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脾經 33%
膀胱經 33%
肝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螺殼散中包含田螺,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利濕:田螺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功效。其殼亦可入藥,同樣具有清熱利濕、止痛消腫之效。對於濕熱所致的各種病症,如濕熱泄瀉、黃疸、水腫等,田螺均具一定的治療作用。
  2. 軟堅散結:田螺富含蛋白質、鈣、磷等營養元素,同時還含有少量膠原蛋白,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對於一些因氣血瘀滯、痰濕凝結而形成的腫塊,如乳腺增生、淋巴結腫大等,田螺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主治功效


螺殼散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螺殼散,顧名思義,其主要成分為螺殼,並配伍其他藥物以增強療效。 我們可以得知螺殼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病症:

  • 濕癬、瘑瘡: 這是螺殼散最主要的適應症。濕癬和瘑瘡都是皮膚病,表現為皮膚瘙癢、紅腫、糜爛等症狀,且常伴有滲出液。
  • 疥癬、惡瘡: 古文中也提到了螺殼散可以用於治療疥癬和惡瘡,這些也是皮膚感染性疾病,與濕癬、瘑瘡有相似之處。

治療原理分析:

從古文記載的藥方組成和用法來看,螺殼散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清熱解毒:

    • 黃連:古文多次提及黃連,此藥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針對濕熱蘊結於皮膚所導致的病症。
    • 龍膽:部分方劑中加入了龍膽,龍膽也有清熱燥濕的作用。
  2. 殺蟲止癢:

    • 亂髮灰:多個方劑都採用了亂髮灰,中醫認為其具有止血、消腫、殺蟲的功效,可以治療疥癬等寄生蟲性皮膚病。
    • 水銀:部分方劑中加入了水銀,其具有殺蟲、解毒、收斂的作用,可外用治療瘡瘍腫毒。
    • 蛇床子:部分方劑加入蛇床子,具有燥濕殺蟲,祛風止癢功效。
    • 吳茱萸:具有散寒止痛,溫中燥濕的功效。
  3. 燥濕收斂:

    • 螺殼:根據現代藥理研究,螺殼可能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可以幫助吸收患處的滲出液,起到燥濕的作用。
    • 胡粉(鉛粉):古方中多次使用胡粉,具有收濕斂瘡、消腫殺蟲等作用。但現代醫學已經認識到鉛的毒性,因此不建議使用含鉛的藥物。
    • 明礬: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的功效。
    • 伏龍肝:即竈心土,具有溫中止血,止嘔,止瀉的功效。
  4. 保護創面:

    • 油類:古方中常以油類(如豬脂、油澱腳)調和藥物,可以起到潤滑、保護創面的作用,並有助於藥物附著和吸收。

綜合來看,螺殼散的治療原理是通過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燥濕收斂等多種途徑,來消除濕熱、殺滅病原體、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創面癒合,從而達到治療濕癬、瘑瘡等皮膚病的目的。

總結:

螺殼散是古代中醫治療皮膚病的一種常用外用方劑,其通過多種藥物的配伍,發揮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燥濕收斂等作用,以治療濕癬、瘑瘡等皮膚病。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古方中的一些成分(如水銀、胡粉)在現代醫學中已被認為具有毒性或潛在危害,因此不建議自行使用這些古方。現代中醫在治療皮膚病時,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更安全有效的藥物和治療方法。

傳統服藥法


螺殼1兩(爛者),亂發半兩(燒灰),龍膽末半兩,胡粉半兩。
上為細散。
以油腳調塗。
方中龍膽末,《奇效良方》作「龍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皮膚癬菌病(足)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螺殼散, 出處:《百一》卷十四。 組成:大田螺5個(洗淨仰頓,放在火上燒,以殼白、肉乾爲度)。 主治:酒毒腸風下血。

螺殼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一。 組成:螺殼1兩(爛者),亂發半兩(燒灰),龍膽末半兩,胡粉半兩。 主治:小兒瘑瘡癢痛,濕癬癢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