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腹痛經絡拍打、穴道按摩刮痧養生法!

- 最後更新:2024-03-08
關於腹瀉的中醫證候分析:點選開啟

從主要的經絡穴道下手改善腹瀉


現代醫學認為造成腹瀉的原因很多,例如細菌感染、病毒感染、食物中毒、藥物刺激、相關疾病的症狀...等等。

一般沒有明顯原因的症狀,常常是受到天氣溫度、食物寒熱或環境的影響,可以運用中醫或經絡理論來解釋。

中醫認為,腹瀉是因為肚子寒氣太重(脾胃虛寒),或是肚子太濕熱(濕熱下注)所造成的。

肚子太寒,或是太濕熱都會造成腹瀉
肚子太寒,或是太濕熱都會造成腹瀉

中醫認為腹瀉也經常是「脾虛」所造成的,所以如果有一個人「肝鬱氣滯」,就會造成脾虛而出現腹瀉。

幾乎所有經絡都通過腹部,因此可以說多數經絡都可以改善腹瀉,可以止瀉的穴道非常多,從肚子到手腳都有。

如果從主要經絡的角度來看,腹瀉主要是脾經、胃經、大腸經、小腸經、異常所造成的

從這些經絡可以清楚看到多數屬於「陽經」,因此當體內陽氣不足的時候最容易腹瀉。

反過來太熱的時候,「陽經」能量太強旺時,也有機會出現腹瀉。

任脈直接通往腹部中線,古人面對腹瀉最常運用的方法,就是在肚臍艾灸,而肚臍就是屬於「任脈」

許多老人都告誡年輕人,睡覺不要露出肚臍,結果現代醫學證明,肚臍著涼會拉肚子是真的,肚子受冷是腹瀉起始點,這是現代人得到腸躁症的其中一個原因。

大家經常可以在路上看到露出肚臍的女孩子,難以想像這些美女背後隱藏的卻是令人困擾的大便障礙。

肚臍其實是「任脈」上的一個穴道,叫做「神闕穴」,自古在這裡敷貼中藥治療,稱為「薰臍療法」。

在肚臍上進行薰臍療法,效果非常好
在肚臍上進行薰臍療法,效果非常好

晉朝醫書《肘後備急方》中記載,將中藥填、敷、貼、灸、熨、薰、洗、蒸於臍部,就可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現代醫學發現「肚臍是很好的給藥途徑」,可見這個穴道的重要性。

任脈上有一些「腹募穴」,例如小腸的腹募穴就是「關元穴」,胃的腹募穴就是「中脘穴」,溫暖腹部是改善腹瀉的簡單好用且有效的方法。

而現代人為了省時間,可以用吹風機、遠紅外線照射燈、暖暖包、電子腹部腰帶…等等,只要溫暖肚臍腹瀉就會明顯改,還可以緩解經痛、頻尿,提升免疫力還可以配合其他任脈穴道。

古人還提到一些「腹募穴」,這些穴道都是位於腹部上的重要止瀉穴道,不學習實在很可惜。

脾經通過腹部,脾經虛證的人也最容易腹瀉,脾經與小腸經也具有臟腑別通的關係,因此運用脾經的穴道也可以快速改善腹瀉。

相關經絡分析如下: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

《黃帝內經》提到脾經:「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傳統中醫普遍認為脾虛、脾濕的時候最容易腹瀉,因此疏通脾經非常重要。

可以運用拍打、按摩脾經,小腿部分從「陰陵泉」按摩至「三陰交」,大腿的血海穴可以拍打

這些穴道如果真的可以認真按摩幾遍,任何與大便相關的疾病都會改善。脾經、胃經與腹部上的穴道,與可以配合運用。

建議穴道

載入中...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

《黃帝內經》提到胃經:「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裏」胃經與腹部密切相關,異常時會出現腹瀉。

胃經位於腹部有一個大腸經的「腹募穴」,那就是「天樞穴」,這個穴道是止瀉的重要穴道,幾乎所有腹瀉的人只要按摩這裡,都會感到非常疼痛。

可以運用艾灸遠紅外線熱療,疏通胃經腹部位置,同時位於腳部的大穴「足三里」及相關穴道,也都可以改善腹瀉。

建議穴道

載入中...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

《黃帝內經》提到:「大腸手陽明之脈...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因此大腸經與大腸密切相關,腹瀉就是大腸異常的一種症狀。

最常用的止瀉穴道,就是四關穴,兩手位於大腸經與肝經的「合谷穴」與「太衝穴」對應,因此是四個穴道。

按摩手上的大腸經也可以改善腹瀉,因此可以指壓大腸經的曲池穴合谷穴,效果也會很好。

 

建議穴道

載入中...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

《黃帝內經》提到小腸經:「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因此小腸經與小腸密切相關,腹瀉也就是小腸異常的一種症狀。

小腸經一年四季幾乎都是實證,能量是很強旺的。當小腸經虛證的時候,就很容易出現腹瀉現象

小腸位於腹部的「腹募穴」就是關元穴,所以任脈的這個穴道對於改善腹瀉很有幫助,可以運用艾灸或各種熱療法。

建議穴道

載入中...
任脈

任脈

肚臍其實是「任脈」上的一個穴道,叫做「神闕穴」,自古在這裡敷貼中藥治療,稱為「薰臍療法」。

晉朝醫書《肘後備急方》中記載,將中藥填、敷、貼、灸、熨、薰、洗、蒸於臍部,就可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現代醫學發現「肚臍是很好的給藥途徑」。

任脈上有一些「腹募穴」,例如小腸的腹募穴就是「關元穴」,胃的腹募穴就是「中脘穴」,溫暖腹部是改善腹瀉的簡單好用且有效的方法。

建議穴道

載入中...

從其他的經絡穴道下手改善腹瀉


通過腹部的經絡,還有肝經、肺經、三焦經、腎經...等等。由於體內腸道異常時,也會反應在背後膀胱經的穴道上,因此從「膀胱經」也可以改善腹瀉。

三焦經遍佈整個腹部,所以三焦經異常的時候也會造成腹瀉,同時大腸經與三焦經的能量連動性很高,所以會產生相互影響。

「肝經」除了通過腹部之外,與「大腸經」也具有臟腑別通的關係,「肺經」同時與「大腸經」具有表裡關係,因此運用「肝經」與「肺經」的穴道也可以改善腹瀉。

相關經絡分析如下:

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

《黃帝內經》提到「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肺經與大腸經密切相關,可以說是同一組經絡。

因此上面提到大腸經是改善腹瀉關鍵經絡,也可以配合肺經加強效果。可以拍打肺經,特別加強魚際穴。

建議穴道

載入中...
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

《黃帝內經》提到肝經:「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肝經與體內消化系統密切相關。

由於大腸經與肝經具有臟腑別通關係,因此疏通肝經也可以改善大腸的疾病,尤其是現代人經常出現的腸躁症,通常就是「肝氣鬱結」引起大腸經異常。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關穴,經常拍打肝經、脾經位於小腿大腿的部分,也可以改善腹瀉。

 

建議穴道

載入中...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

當一個人體內腸道異常時,也會反映到於背部的俞穴,最常反應在背後的肝俞、脾俞、腎俞上。

可以直接以經絡拍打棒,拍打3D圖上膀胱經的區域位置,通常腹瀉的人在這個區域拍打時,都會感受到疼痛。

此外,也可以在背部運用艾灸、遠紅外線照射、刮痧或低週波電療刺激。

建議穴道

載入中...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經

《黃帝內經》提到:「三焦手少陽之脈...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屬三焦」這個三焦其實就是整個胸腹部,所以當三焦經異常時也容易腹瀉。

三焦經在多數的時候是實證,如果虛證的時候就容易腹瀉,同時精神會容易出現憂鬱現象。

建議穴道

載入中...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

從經絡圖可以清楚看出,腎經是通往腹部的,傳統中醫提到脾腎兩虛時最容易出現腹瀉,因此在提升脾氣的從同時,也要提升腎氣。

在拍打肝經、脾經的同時,也要往後面順勢拍打腎經,尤其是「陰谷穴」附近要加強拍打,對於改善腹瀉也有幫助。

建議穴道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