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癘,中醫名詞。

  1. 即癘氣。又稱疫癘之氣、毒氣、異氣、戾氣或雜氣。為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邪氣。《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厲大至,民善暴死。」
  2. 指某些烈性傳染病。
  3. 專指麻風病。與癩同。《素問.風論》:「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素問.脈要精微論》:「脈風成為癘。」王冰註:「然此則癩也。」

癘的病因病機,主要有以下幾點:

  1. 癘氣的侵襲。癘氣為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邪氣,可通過空氣、飲食、接觸等途徑侵入人體,引起癘病。
  2. 正氣不足。正氣是人體抵禦外邪的防線,當正氣不足時,癘氣就容易乘虛而入,引起癘病。
  3. 飲食不節。飲食不節,可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從而使人體抵禦外邪的能力下降,也容易引起癘病。
  4. 情志不遂。情志不遂,可導致肝氣鬱結,從而使人體抵禦外邪的能力下降,也容易引起癘病。

癘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 發熱。癘病的發熱,多為高熱,可持續數日或數周,並伴有寒戰、盜汗、口渴、煩躁等症狀。
  2. 皮疹。癘病的皮疹,多為紅色丘疹或斑疹,可出現在全身各處,並伴有瘙癢、疼痛等症狀。
  3. 關節疼痛。癘病的關節疼痛,多為游走性疼痛,可累及全身各個關節,並伴有腫脹、僵硬等症狀。
  4. 神經系統症狀。癘病的神經系統症狀,多為麻木、疼痛、肌肉萎縮等,嚴重者可導致癱瘓。

癘的治療,主要以扶正祛邪為原則,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1. 扶正祛邪。可使用中藥、針灸、推拿等方法,以扶助正氣,祛除癘邪。
  2. 清熱解毒。可使用中藥、外用藥等方法,以清熱解毒,消除癘毒。
  3. 活血化瘀。可使用中藥、外用藥等方法,以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4. 補益肝腎。可使用中藥、針灸、推拿等方法,以補益肝腎,增強患者的抵抗力。

癘病的預防,主要有以下幾點:

  1.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避免接觸癘病患者。
  2.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
  3. 飲食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4.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癘病是一種嚴重的傳染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嚴重的後果。因此,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好預防工作。如果出現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