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寒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寒戰

證名,出自《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指形體寒冷而顫抖之狀。此證多因體內寒邪過盛,陽氣被遏,不得溫煦肌表所致;然亦有因熱邪鬱閉於內,陽氣不得外達,反見外寒之象者,屬「真熱假寒」之候。

病因病機

  1. 寒盛致顫

    • 外感寒邪,或素體陽虛,陰寒內生,陽氣失於溫煦,故見肌膚顫抖。
    • 《傷寒論》中「惡寒戰慄」者,多屬太陽表寒或少陰裏寒,陽氣與寒邪相爭,正邪交爭劇烈則發為寒戰。
  2. 熱郁生寒

    • 熱邪深伏於裏,陽氣被鬱,不能透達於外,反見肢冷寒顫,此即「陽盛格陰」之象,如《溫病條辨》所述「熱深厥亦深」。
    • 常見於溫病初期或疫癘之邪內陷,雖外顯寒象,實為內熱熾盛。
  3. 瘧疾寒戰

    • 瘧邪伏於半表半裏,與營衛相爭,發作時「先寒後熱」,寒戰為邪正交爭之兆,屬少陽病機範疇。

相關證候辨析

  • 寒栗:僅覺寒冷而無明顯顫抖,多屬輕證。
  • 戰栗:寒顫劇烈,甚則肢體震動,常為寒邪盛極或熱鬱重證之表現。

中醫理論延伸

寒戰之發,與「衛氣」功能密切相關。衛陽不足則外寒易侵,衛氣鬱閉則內熱難散。臨床須辨其寒熱真假,如熱鬱者雖顫而口渴、尿赤;寒盛者多伴畏寒、蜷臥。此證可見於傷寒、溫病、瘧疾等多種外感病,亦見於內傷雜病之陽虛陰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