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麻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麻木(中醫證名)

定義與表現
麻木為中醫常見證候,指肌膚感覺異常,可分為「麻」與「木」兩類:

  • :如蟻行感、觸電感,或遍身遊走性瘙癢,按壓不消,搔抓反甚。
  • :皮肉遲鈍,不痛不癢,掐之不覺,猶如外覆厚木,喪失知覺。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麻木多與氣血失調、經絡阻滯相關,主要病機如下:

  1. 氣血虛弱:氣虛無力推動血行,血虛失於濡養,致經脈空虛,肌膚失榮。
  2. 痰瘀阻絡:痰濕、瘀血內停,阻塞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肢體失養。
  3. 寒濕凝滯:外感寒濕之邪,客於經絡,陽氣受遏,氣血凝澀。
  4. 肝風內動:肝腎陰虛,風陽竄擾經絡,亦可見肢體麻木震顫。

古籍論述

  • 《雜病源流犀燭》指出:「麻木屬風虛,兼寒濕痰血為病。」並詳述麻如蟲行、木如厚革之特徵。
  • 《醫學準繩》強調:「麻多責之痰虛,木則主濕痰死血。」
  • 《張氏醫通》提出分型論治:
    • 痰瘀互結:局部頑固麻木,陰寒加重,宜活血化痰,用二陳湯加桃仁、紅花、韭汁等。
    • 胃中濕痰:十指麻木,佐以白朮、附子溫通經脈。
    • 濕熱下注:雙腳麻木灼熱,以二妙散加牛膝清利濕熱,久不愈者稍佐肉桂引火歸元。

辨證分型與治法

  1. 氣血兩虛

    • 表現:肢體麻木,勞累加重,面色萎黃,舌淡脈細。
    • 治法:益氣活血,方如黃芪桂枝五物湯、八珍湯。
  2. 痰濕阻絡

    • 表現:麻木沉重,胸悶苔膩,脈滑。
    • 治法:化痰通絡,方用二陳湯合指迷茯苓丸。
  3. 瘀血內阻

    • 表現:局部刺痛麻木,舌紫暗或有瘀斑。
    • 治法:活血化瘀,如桃紅四物湯或身痛逐瘀湯。
  4. 寒濕痹阻

    • 表現:遇冷麻木加劇,肢體拘急,苔白膩。
    • 治法:散寒除濕,方選當歸四逆湯或獨活寄生湯。

特殊類型

  • 半身麻木:多屬氣虛風中經絡,可用補陽還五湯益氣通絡。
  • 頭面麻木:常因風痰上擾,治以半夏白朮天麻湯。
  • 四肢末端麻木:氣血不達四末,當歸四逆湯溫經養血。

附方舉隅

  • 神效黃芪湯(《張氏醫通》):主治全身或偏側麻木,重在補氣通陽。
  • 桃核承氣湯:瘀熱內結之麻木,見大便色黑,可微下瘀血。
  • 二妙丸加牛膝:濕熱流注下肢,麻木如火燎者。

麻木一證,虛實夾雜,臨床須辨明氣血痰瘀之偏重,結合經絡辨位,方能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