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附餘》~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2)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2)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臟仿此。」(舊本屬第一條,今交互移於此。)
承上文,言內外因,及不內外因之病由。凡後文二十四篇之證,俱宜如此治未病之法也。言一肝,而其餘臟腑之補法可類推矣;故曰「餘臟仿此」。言一補肝,而其餘臟腑之瀉法,又可反悟矣;故曰「補不足,損有餘」。
「上工治未病」,乃上古醫經之文,仲景特借為問答以發論耳。見肝之病者,如經所云:「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又目𥉂𥉂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之類,是肝氣已虛,勢必挾其虛木之氣,以凌脾土,將來脾必受病。法當實脾,以治脾之未病也。土寄王於四時之季月,人之臟氣,與天時相應;逢季月,則脾氣王而足以自持,故不用此例。中下之工不知,故知之者為上工也。
答語已完。此下十九句,又就實脾而自申其奧耳。肝實,如兩脅下痛引少腹,或滿,善怒,及驚,氣逆,則頭痛員員,耳聾等類。「肝虛」二句,與「四季脾王」三句同意。上文言王月即不可補,此言肝實,斷不宜補;否則,違「虛虛實實」之經旨,而非「補不足、損有餘」之義矣。
按《素問》:「五味之於五臟,順之者為瀉,逆之者為補。」仲景以酸補肝,以苦助心,以甘益脾,是以順之者為補,而與經旨相背矣。不知《內經》以逆為補,補其臟中之神志;仲景以順為補,補其臟中之氣血也。即以木論:木性之所喜者,陽和雨露耳;投其所喜,則氣暢津榮,然而花葉外蕃,則精華之內蘊者鮮矣。又木之所畏者,陰寒霜雪耳;克以所畏,則枝柯雖暫為凋謝,而根株之神自全。此大聖大賢之妙用,學者分別遵行可也。
問曰:「病有氣色見於面部,願聞其說。」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圓者,痓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此及下五條,俱暗承前條,言欲治未病,何以審知五臟之本病,而且先實其所勝也?是非望色、聞聲、切脈,不可。故又設為問答而言曰:「鼻頭為面王,於內屬中土;望色者最為要緊。色青,是木凌土位;鼻為腹,又下文曰『青為痛』,故知其腹中痛也。所賴陽氣燠土,生金子以制木鬼,則青色可退,腹痛可愈。若更苦冷,則衛陽衰敗,命門之陽可知不能復溫,故主死。黑為北方水色;鼻頭微黑,是水反乘土,故主有水氣。土氣憑肺德而氤氳於胸中,以為宗氣,則脾胃之氣舒展。胸上有寒,則阻扼土氣,不能上布,而鬱於中宮;亦遂於本位上現其本色,故色黃者,知胸上有寒也。脾胃為後天精悍之原,夭然色白,故知亡血,而生機不榮也。非其時,兼秋冬而言。微赤為火氣,凌金焦土,其死於所不勝之春夏乎?若微赤而且目正圓者,微赤為土無津液,目正圓為肝腎枯燥。夫精汁短少而得風熱者,則病痓。痓病在經,宜開玄府以發散;在腑,宜驅胃實以攻下。鼻微赤而目正圓者,兩皆不可,故曰『不治』。痛,則陽氣不通,而陰寒切責,故色青應之。勞,則神氣虛耗,而精氣外薄,故色黑應之。風為陽邪,氣從上炎,且能化熱;故於色赤者,知其中風也。脾胃之氣不下通,則火土之光外浮;故於色黃者,知其便難也。此句,與『胸上有寒』句同義。蓋中焦之氣,總以上舒下暢為運化之妙;上不舒,固現黃色;下不暢,亦現黃色。合而詳之,則庶幾矣。留飲與水不同:水,為積聚之外水;飲,則膈中之液,或因風寒濕熱所成,而不能流行者是也。然留飲久必成熱,故色則紅白鮮明者,水火之兼色耳。以上俱跟鼻頭而言,推而廣之,則自庭與闕上,以及闕中下極等處,各可類診矣。此望而知之之上工也。」
白話文:
問:高明的醫生能治療還沒發生的疾病,這是什麼意思?老師說:所謂「治療未病」,是指看到肝臟有病變的徵兆,就預知它會傳到脾臟,所以要先加強脾臟的功能。如果四季中的脾臟都很強健,不受邪氣侵擾,就不用再特別進補。普通的醫生不懂得病邪相傳的道理,只看到肝臟有病,卻不知道要加強脾臟的功能,只會單純治療肝臟。肝臟的疾病,要用酸味的藥物來補養,用焦苦味的藥物來輔助,用甘味的藥物來調和。酸味入肝,焦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脾臟的功能過強會損害腎臟,腎氣虛弱就會導致體內水液運行不暢,水液運行不暢,就會使心火旺盛,心火旺盛就會傷害肺臟,肺臟受損,金氣運行就會不順暢,金氣運行不順暢,肝氣就會旺盛,這樣肝病反而會自己好轉。這就是治療肝病,補養脾臟的奧妙之處。這種方法適合用在肝虛的時候,如果肝臟是實證,就不適用了。醫書說:「虛則補,實則瀉」,就是要補不足,瀉有餘,其他的臟腑也應該依循這個道理。
上面提到內因、外因和非內外因所導致的疾病。後面二十四篇所提到的病症,都應該用這種「治未病」的方法來處理。這裡只講了一個肝臟,其他的臟腑的補養方法可以類推。所以說「其餘臟腑也應該依循這個道理」。只講了一個補肝,其他的臟腑的瀉法,也可以反向理解。所以說「補不足,瀉有餘」。所謂「高明的醫生能治療還沒發生的疾病」,其實是上古醫書的說法,張仲景只是借用問答的方式來闡述這個道理。說到「看到肝臟有病變的徵兆」,比如像醫書上說的,早上精神很好,傍晚病情加重,半夜會安靜下來,眼睛茫然無神,耳朵聽不見聲音,容易恐懼,好像要被逮捕一樣,這些都是肝氣虛弱的表現,而且虛弱的肝木之氣,一定會侵犯脾土,將來脾臟一定會生病。所以應該先加強脾臟的功能,來治療脾臟還沒發生的疾病。脾土寄居在四季的最後一個月,人的臟腑之氣和天時是相應的。在季月的時候,脾氣旺盛可以自己維持平衡,所以不用這個方法。普通的醫生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知道這個道理的人才是高明的醫生。以上是回答的內容,接下來十九句是進一步闡述補脾的奧妙。肝臟實證,像兩脅肋下疼痛,牽引到小腹,或者脹滿,容易發怒,容易驚嚇,氣逆上行,導致頭痛、耳聾等等,肝虛的兩句,和四季脾臟旺盛的三句,意思是一樣的。上面說到在旺盛的月份就不可補,這裡說肝臟是實證,絕對不應該補,否則就違背了「虛則補,實則瀉」的原則,不符合「補不足,瀉有餘」的道理了。按照《素問》的說法,五味對應五臟,順著它的特性的是瀉,逆著它的特性的是補。張仲景用酸味來補肝,用苦味來助心,用甘味來益脾,這是順著它們的特性來補,和《內經》的說法相反。《內經》所說的「逆」,是指補養臟腑中的神志,《傷寒論》所說的「順」,是指補養臟腑中的氣血。以木來說,木的特性是喜歡溫暖的陽光和雨露,給它所喜歡的,它的氣機就會舒暢,津液就會充盈,但是如果枝葉過於繁茂,內部的精華就會減少。木的特性是害怕寒冷的陰霜和冰雪,剋制它所害怕的,枝葉雖然會暫時凋零,但根部的精華卻可以保存下來。這是聖人賢人的巧妙應用,學習的人應該仔細分辨並遵循實行。
問:疾病會表現在臉上的氣色,想聽聽這是怎麼回事?老師說:如果鼻頭呈現青色,表示腹中有疼痛,而且感覺寒冷,這人就會死亡。鼻頭顏色微微發黑,表示體內有水濕。如果顏色發黃,表示胸部有寒氣。如果顏色發白,表示失血過多。如果不是在發病的時候,鼻頭呈現微紅色,這人也會死亡。眼睛直瞪瞪的,表示痓病難以治療。還有,臉色發青表示疼痛,發黑表示勞累,發紅表示有風邪,發黃表示排便困難,臉色鮮明光亮,表示體內有停留的痰飲。
以上這段以及接下來的五段,都呼應前面所說的,想要「治療未病」,要如何判斷五臟的本病,並且先加強它所能剋制的臟腑?這必須通過望診看氣色,聽聲音,切脈才能做到。所以設置了問答。鼻頭是臉部的中心,在內屬於中土,所以看鼻頭的顏色最重要。顏色發青,是木氣侵犯土氣,鼻頭屬於腹部,下文又說「青為痛」,所以知道腹部疼痛。要靠陽氣溫暖脾土,讓金氣來制約木氣,青色就會消退,腹痛也會痊癒。如果還感覺寒冷,就是身體的陽氣衰敗,表示命門的陽氣已經無法恢復溫暖,所以會死亡。黑色是北方水氣的顏色,鼻頭微微發黑,是水氣反過來侵犯脾土,所以表示體內有水濕。脾土之氣靠肺的宣發作用,來充養胸部,形成宗氣。如果胸部有寒氣,就會阻礙脾土之氣的運行,導致它鬱積在中焦,也會在本位上顯現出本色,所以鼻頭顏色發黃,表示胸部有寒氣。脾胃是後天精華的來源,如果臉色呈現白色,表示失血過多,生機衰弱。如果不是在秋冬季節,鼻頭呈現微紅色,這是火氣侵犯肺金和脾土,在春夏之時,被剋制的臟腑就容易病死。如果鼻頭發紅,而且眼睛直瞪瞪的,表示脾土失去津液,以及肝腎過於乾燥。精液不足,又感染了風熱,就會得痓病。痓病在經絡,應該打開汗孔來發散,在臟腑,應該用藥攻下。如果鼻頭發紅,眼睛又直瞪瞪的,兩種情況都不能採用以上方法治療,所以說「難以治療」。疼痛是因為陽氣不通暢,陰寒侵襲,所以臉色發青。勞累是因為神氣虛耗,精氣外泄,所以臉色發黑。風邪是陽邪,氣向上炎,容易化熱,所以臉色發紅表示中風。脾胃之氣不向下運行,火土之氣就向上浮越,所以臉色發黃表示排便困難。這句話和「胸部有寒氣」的意思相同,中焦之氣總是以向上舒展,向下通暢為運化的關鍵。如果向上不舒展,就會呈現黃色,向下不通暢,也會呈現黃色,綜合來看就比較清楚了。痰飲和水不同,水是指積聚在體外的水分,痰飲是指停留在膈膜中的液體,因為風寒濕熱等原因不能順利運行。但痰飲時間久了就會化熱,所以臉色鮮紅光亮,是水和火共同作用的顏色。以上都是針對鼻頭的顏色來說的。推廣開來,可以從額頭到眉間,以及人中等部位來診斷,這些都是高明醫生通過望診來判斷疾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