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附餘》~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5)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5)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此條承上文非其時色脈句來。言非時之色脈,雖為人病,實為天氣使然。上工負裁成輔相之任,所貴知天時之變,而補救其偏弊之色脈也。
夫天以從溫而熱,以至大熱;復從清而寒,以至大寒。一歲凡十二月,以統二十四節。人亦由少陽、歷陽明、而至太陽;復由太陰、歷少陰、而至厥陰。手足凡十二經,以應二十四氣。天之初溫,起於冬至後之甲子,則人之微陽,應於足少陽之膽經,歷冬至後之四節,而終手足少陽之氣焉。天之初熱,交於雨水後之甲子,則人之正陽,應於足陽明之胃經,歷雨水後之四節,而終手足陽明之氣焉。天之大熱,交於穀雨後之甲子,則人之亢陽,應於足太陽之膀胱經,歷穀雨後之四節,而終手足太陽之氣焉。三陰仿此。
仲景假古經之文,而設為問答者,蓋謂除卻冬至後之甲子,天氣溫和,所謂時至而氣即至者為平氣;天氣平,則人之色脈俱應,而病者少矣。若夫早至、遲至,寒氣不去,熱氣太過,皆為天地乖舛之氣,而生人遂多非時之色脈。大乖舛,則大不應;小乖舛,則小不應。知此,則寒熱之宜、五味之用,施之各當,業此者其可忽乎?舉一冬至後之甲子,則夏至後之甲子可反悟矣。舉一冬至後之甲子,則雨水穀雨等節後之甲子,又可類推矣。舊注不特膚陋,且將此條,注為本經閒文,全用不著,以致如來放五色毫光之佛手,竟同贅疣息肉。悲哉!
師曰: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裡。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上文所言之脈,因四時非時而見,從未病而診其將病;此後言脈,是從既病而尋其病處,並診其生死也。故曰病人。前後,指關之前後而言。關前為表;關前見浮,是表氣為風寒所傷,或暑濕燥火犯之,故表氣不內附而脈浮也;故曰病在表。關後為里;關後不當浮而見浮,是陰精內傷,陽無所附,而浮之象;故曰病在裡。腰為腎之府,背為足太陽膀胱之經,而五臟之俞穴附之。虛陽上炎,直逼腰俞,故腰痛背強也。足脛者,腎氣之所下強者也;腎氣虛,故不能行也。真氣生於真精;真精內傷,故短氣。極者,急切之義。但言在裡而不言在表之病,另於《太陽傷寒論》中,詳其症故也。
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 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此合下條,俱言厥症。神昏氣阻,猝不知人者為厥。厥陽,猶言厥於陽也。肝腎之陰血虛於下,而陽氣以無輔而上浮胸膈,故曰有陽無陰。但胸膈者,心君出神明之治,肺氣司百脈之全。心肺氣實,則神明塞而百脈阻,故不知人而厥,即下文「實氣相摶之脈」是也。然氣機有升降;氣暴聚,則厥;氣漸散,則厥自回矣。不言生死者,以有下入臟入腑之論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承接上一篇關於非時節氣候出現的色脈現象。它闡述了即使人的身體出現了與時節不符的色脈,其實是受到天氣變化的影響。高明的醫師,應該像輔佐君王的賢臣一樣,了解天時的變化,並矯正那些偏離常態的色脈。
大自然從溫和轉為炎熱,到最熱,又從清涼轉為寒冷,到最寒冷。一年十二個月,統轄二十四節氣。人體也從少陽、經過陽明、到達太陽,再從太陰、經過少陰、到達厥陰。手足共有十二條經絡,對應著二十四節氣。天氣開始轉溫,從冬至後的甲子日開始,人體內的微陽之氣,對應著足少陽膽經。經過冬至後的四個節氣,手足少陽的氣就結束了。天氣開始轉熱,從雨水後的甲子日開始,人體內的正陽之氣,對應著足陽明胃經。經過雨水後的四個節氣,手足陽明的氣就結束了。天氣轉為大熱,從穀雨後的甲子日開始,人體內的亢陽之氣,對應著足太陽膀胱經。經過穀雨後的四個節氣,手足太陽的氣就結束了。三陰的運行也與此相似。張仲景借用古代經典的文句,並以問答的形式來闡述這些道理,是因為除了冬至後的甲子日,天氣溫和,所謂「時至氣至」,這才是平和的氣。天氣平和,人的色脈也會與之相應,生病的人自然就少了。但是,如果氣候早到或遲到,寒氣不散、熱氣太過,都是天地陰陽不協調的表現,這會導致人們產生許多與時節不符的色脈。天地陰陽不協調的程度越大,人體產生的色脈就越不相應;天地陰陽不協調的程度越小,人體產生的色脈就越不相應。如果明白這些道理,就能恰當地運用寒涼或溫熱的藥性,五味的功效也會得到正確的發揮。從事醫學的人,怎麼能忽略這些呢?舉一個冬至後的甲子日為例,就可以反向推悟夏至後的甲子日,舉一個冬至後的甲子日為例,就可以推斷雨水、穀雨等節氣後的甲子日的情況。以前的註解,不但淺薄,而且將這段文字註解為經絡中的閒散文字,完全沒有用到,簡直就像佛祖放出五色光芒的手,被看作是多餘的贅疣和息肉,真是可悲啊!
醫生說:如果病人的脈搏浮在前面,那麼病就在體表;如果脈搏浮在後面,那麼病就在體內。腰痛、背部僵硬、不能行走,必然會呼吸短促,情況危急。
上面所說的脈象,是因為四時氣候不正常而出現,是從未生病時診斷疾病將要發生的情況。接下來所說的脈象,是從已經生病的人身上尋找病因,並診斷其生死。所以說是「病人」。這裡的「前」、「後」是指寸關尺中關之前和關之後的位置。關前屬表,關前出現浮脈,表示表氣被風寒侵襲,或是被暑濕燥火侵犯,所以表氣不內收而脈象浮起,所以說病在表。關後屬里,關後不該浮卻出現浮脈,表示陰精內傷,陽氣失去了依靠而浮散,所以說病在里。腰部是腎臟的所在,背部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部位,而且五臟的俞穴也附著於此。虛陽上炎,直衝腰俞,所以會腰痛背強。足和小腿是腎氣向下流注的部位,腎氣虛弱,所以不能行走。真氣產生於真精,真精內傷,所以呼吸短促。這裡的「極」是指情況危急。這裡只說了病在里的情況,而沒有說病在表的情況,這是因為在《傷寒論》中會詳細說明表證的情況。
有人問:經典上說「厥陽獨行」,這是什麼意思?醫生說:這指的是有陽無陰的情況,所以稱為厥陽。
這段文字與下面的內容,都是在說厥證。神志不清,氣機阻滯,突然不省人事的情況稱為厥。厥陽,可以理解為因陽氣所引起的厥。這是因為肝腎的陰血在下部虛弱,而陽氣沒有陰氣的輔助而上浮於胸膈,所以說有陽無陰。而胸膈是心臟主管神明,肺臟主管全身經脈的地方。心肺氣機不暢,就會導致神志不清,經脈阻滯,所以人會不省人事而出現厥證,這也就是下面說的實氣相搏的脈象。然而氣機有升有降,氣機突然聚集,就會導致厥證,氣機逐漸散開,厥證就會自行緩解。這裡沒有提到生死,是因為後面還有關於疾病入臟入腑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