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附餘》~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6)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6)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摶。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此條即上文厥陽之脈證也。沉為在裡,大為陰虛,滑為氣並於上,而血熱隨之之診。今見於寸口,寸口應膻中胸中之部。膻中為心神之所出入,胸中為宗氣之所氤氳。神氣一時閉阻,故猝然而厥。臟,指心肺而言。腑,指三焦而言。膻中胸中內逼心肺,外通三焦。厥氣入臟,則神氣不能復通,故死。厥氣入腑,則陽熱可以渙散,故愈。唇口者,內應脾胃,脾胃為後天諸陽之根蒂。青為肝色,又為冷。厥逆不論寒熱,俱起於肝,而極於脾胃,木邪剋土之義。故除卻寒厥,盡見色青之外,其陽厥之重症,亦見色青者,陽極似陰之理也。身冷者,衛陽解散之象,內外之陽俱絕,故知其為入臟而即死也。身和者,衛陽無病之診。汗為胃中之津液,運於三焦之陽氣,是厥陰入腑,而腑力足以送之出表也。夫卒厥,為實氣相摶,而並於上之候。玄府自開,則實氣散而厥自平矣。故知即愈。寸脈沉大七句,亦古經文也。
問曰:「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脈脫,與傷寒條中之脈伏不同。脈伏有二:一則陽明胃腑之熱實太甚也。脈之營氣生於胃,營氣不能灌注,故熱深厥深,而脈伏者。下之以通其胃氣,則出矣。一則少厥二陰之肝腎,寒邪凝閉也。脈之至去,根於命門之鼓伏,成於脾陽之應動。是靈火之神機,以為不息之妙。寒邪直入肝腎,陰凌陽氣,微明欲熄之象。故一時寒戰厥逆而脈伏者。溫之以回其臟陽,則出矣。本文之脈脫,既非寒極熱極之伏,並與上文卒厥不涉,蓋因入臟入腑之類而連及之耳。舊注大謬,脈之來去,如貫珠循環,自是不斷。脈脫者,一時斷而不續,如脫落之義。故曰脫。然仲景之意不指內因,是就不內不外因而言也。蓋內因而至脈脫,百不一生,何得有入腑即愈之候耶?此言脈脫者,除腹痛、蛔厥等症外,是就跌、僕、笞、杖,種種重傷,一時昏迷脈絕者而言。入臟,則氣血內並,臟中之神志自去,故死。入腑,則氣行瘀散,故愈。此下文浸淫瘡,亦止就皮肉傷損者而言,其不指內因可見矣。浸淫瘡,俗注為今之黃水瘡,非。以黃水瘡,並無入口不治之禁故也。大概濕熱流爛,俗所謂白蛇纏之類是也。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腹脹、心痛拘急。」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䅽飥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頭為諸陽之首。項,指後髮際及肩而言,為太陽並督脈所經之部。腰,指脊下中行之皮腠,非謂兩腎之腰眼也。腰脊痛,亦即經絡之板強痠痛而言,非兩腎中及脊內刺痛之謂。蓋腰脊內中刺痛,即後文勞傷等之陰病,而非陽病也。臂腳為陽氣之充。掣痛,兼承項、腰、脊、臂、腳而言。臂腳掣痛,謂手足之外臁,陽經所行之處,牽引而痛也。夫頭痛、項、腰、脊、臂、腳之掣痛,俱風寒等氣,中於經絡之症。其病在表,故曰陽病也。
咳為肺臟病。咳而上氣,為肝腎之氣虛而上浮,即前條胸中上氣而咳者,是也。喘,見吸促吸遠下。噦,呃逆也。但有二因。經謂新舊食不相浹者,言平人之噦也。今兒童飯後常有之。病人呃逆者,是命門真呼之氣自虛,不能送呼滿部,中道伏還之象。咽者,飲食噎塞,是臟中之津液枯槁,故胃脘中之潤機澀滯耳。臟腑之陽虛,而外氣客之,則腸鳴。又臟腑之陽虛,而下陰乘之,則脹滿。肝腎之賊陰,凌犯心位,則切痛而拘急。六者俱臟腑之病。臟腑視經絡,則為里為陰,故曰陰病也。夫三焦之治,以火為用,內與五臟之元陽相通,外與十二經之表陽相會。陰陽六症,各從上中下為三變,六三則十八也。
下文一百八病,又從陰陽各十八病而申之。蓋五臟之元陽精汁,除自榮本臟外,其餘緒亦旁出而與三焦交會。則陰病十八,各臟俱有之,合五臟而計之,總得九十病。此申言上氣等之陰病十八也。六微者,六腑之氣,外行本經經絡之末,行遠力微,故謂之微。但六微之氣,亦與三焦相貫。腑各一微,微分三部,故亦有十八病。此申言頭痛等之陽病十八也。李氏舊注,謂六微取之於合,引《內經》胃合於三里等穴。是以針而刺微之病,非六微之為病,且微各一穴,無十八之數矣。膚謬。
五勞者,心勞神損,肺勞氣損,脾勞食損,肝勞血損,腎勞精損。七傷者,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怒恐懼傷志。六極者,肝傷筋極,心傷脈極,脾傷肉極,肺傷氣極,腎傷骨極。臟腑氣衰,視聽已卸,為精極也。婦人三十六病,舊注謂《千金方》載十二症、九痛、七害、五傷、三痼,於理頗順,未知是否。不在其中者,謂一百八病,為內因外因之正病。五勞、七傷、六極,及婦人三十六病,以首條房室災傷服食等按之。仲景俱為不內不外因之病,故不入正病之例。
清濁大小,兼下文之風寒霧濕熱,所謂五邪者,是也。風、霧為清邪。天之陽氣,動而為風;地之陽氣,升而為霧。故其邪屬陽。陽主輕清,故曰清邪。凡動而升者,其性炎上。故清邪居人之上焦,以極於頭面也。寒、濕為濁邪。天之陰氣,凝而為寒;地之陰氣,結而為濕。故其邪屬陰。陰主重濁,故曰濁邪。凡凝而結者,其性流下。故濁邪居人之下焦,以極於足脛也。大邪者,兼清濁邪之風寒而言。風為百病之長,寒為生陽之害,故曰大邪。然風寒之邪,善傷營衛,故曰中表。小邪者,兼清濁邪之霧濕,並下文之熱邪亦在內。蓋霧橫於太虛,於人為胸中。濕流於坎澤,於人為骨節。以視風寒之傷營衛者,則為中里。故曰小邪中里。下文曰:「熱傷絡。」視經亦為里。故曰熱邪亦在內。
䅽字無所考,未詳。成無己作谷字,亦無所據。或曰,當是馨字之脫去其半也。然以象形會意按之,上半為古罄字,器之象也。禾為稻屬。以器覆稻,其為飯類可知。飥,餅屬也。五穀原以養生。冷熱飢飽,經宿不行,則邪生矣。以上七句,為末段之綱領。蓋謂除宿食外,不過風、寒、霧、濕、熱之五邪為病耳。法度,非治病之法度。言五邪中人,如有規矩繩墨之義。前,日前也。風為木邪。木氣旺於寅卯,日前之風邪自盛,故風中於前也。暮則人身之火氣入墓,寒邪易入,故寒中於暮也。濕傷下、霧傷上,注已見。風令脈浮,寒令脈急,別詳《傷寒論》注。霧者,土氣也。人身以皮腠為土。濕者,水氣也。人身以關節為澤。故各以其類應也。食傷脾胃,即宿食也。經血多而惡寒,寒則經血泣,故寒極傷經。絡血少而惡熱,熱則絡血燥,故熱極傷絡。自「五邪中人」十三句,或言其時,或言其處,或言其脈,或言其害。錯綜反復,正所以言陰陽十八病之因,且開後文二十四篇之治法也。
白話文:
脈象與猝死的關係
問:寸脈浮沉有力且滑動,浮沉有力代表體內有實邪,滑動代表氣機旺盛。如果實邪與氣機互相衝擊,氣血進入臟(心、肺)就會死亡,進入腑(三焦)則會好轉,這稱為「卒厥」。這是什麼道理呢? 醫師回答:如果嘴唇發青、身體冰冷,表示邪氣進入臟,就會死亡。如果身體溫和,並且自己流汗,表示邪氣進入腑,就會好轉。
這段描述的是上文提到的厥陽脈象的病症。脈象沉代表病在內裡,有力代表陰虛,滑代表氣機上逆,血熱也隨之上行。現在病象表現在寸口,寸口對應著膻中(胸部正中)和胸部的部位。膻中是心神出入之處,胸中是宗氣聚集的地方。如果心神和宗氣一時閉塞不通,就會突然昏厥。這裡說的「臟」指的是心和肺,「腑」指的是三焦。膻中和胸部內部壓迫心肺,外部與三焦相通。如果厥氣進入臟,心神氣機就無法恢復通暢,所以會死亡。如果厥氣進入腑,體內的陽熱之氣就能發散,所以會好轉。嘴唇和口部對應脾胃,脾胃是後天陽氣的根本。嘴唇發青是肝臟的顏色,也代表寒冷。無論是寒厥還是熱厥,都起源於肝,而病重時影響脾胃,這就是木邪克土的道理。所以除了寒厥會出現嘴唇發青之外,陽厥重症也會出現嘴唇發青,這是陽氣極盛反而表現出陰冷的現象。身體冰冷代表衛陽之氣耗散,體內外的陽氣都消失殆盡,所以知道這是邪氣入臟而即將死亡的表現。身體溫和代表衛陽之氣沒有受到損傷。汗液是胃中的津液,經由三焦的陽氣運送出來,表示厥陰之氣已經進入腑,而且腑的力量足以將其送出體表。猝厥是因為實邪和氣機互相衝擊而上逆的表現。當玄府(毛孔)打開,實邪就會散去,昏厥自然會好轉,所以知道會痊癒。關於寸脈沉大的七句話,也是古代經典中的原文。
脈脫與外傷的關係
問:脈象脫落,邪氣入臟就會死亡,入腑就會好轉,這是什麼道理呢? 醫師回答:這不是指單一的疾病,所有的疾病都符合這個規律。就像浸淫瘡一樣,如果從口部開始,流向四肢就可以治療;如果從四肢流向口部就無法治療。病邪在體表可以治療,進入體內就會死亡。這裡說的「脈脫」和傷寒論中說的「脈伏」不同。「脈伏」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陽明胃腑的熱邪太過旺盛,脈的營氣生於胃,營氣無法輸布,所以熱邪深重,昏厥也深重,脈象沉伏,這時候用瀉法疏通胃氣就可以使脈象恢復。另一種是少厥二陰(肝腎)的寒邪凝滯,脈搏的來去,根源於命門的鼓動,形成於脾陽的應動,這是靈火的神機,運作不停。如果寒邪直接侵入肝腎,陰氣壓制陽氣,陽氣微弱即將熄滅,所以會一時寒戰昏厥,脈象沉伏,這時候用溫法恢復臟陽就可以使脈象恢復。本文說的「脈脫」既不是寒極也不是熱極的脈伏,而且與上文提到的卒厥無關,只是因為提到入臟入腑所以才連帶提及。之前的註解有很大錯誤,脈搏的來去,就像貫穿的珠子一樣循環不斷,不會間斷。「脈脫」是指脈搏一時斷續,好像脫落一樣,所以稱為「脫」。然而張仲景的意思並不是指內因,而是針對非內非外因而言。如果是內因導致的脈脫,幾乎沒有活命的機會,怎麼可能有入腑就好轉的可能呢?這裡說的脈脫,除了腹痛、蛔厥等症狀之外,是指跌倒、摔傷、鞭打、棍擊等各種重傷導致一時昏迷、脈搏消失的情況。如果邪氣入臟,氣血就會內聚,臟腑中的神志就會喪失,所以會死亡。如果邪氣入腑,氣血就能運行,瘀血就能散開,所以會好轉。下文說的「浸淫瘡」,也只是指皮膚肌肉的損傷,而不是指內因引起的疾病。浸淫瘡,有人錯誤地註解為現在的黃水瘡,其實不是。因為黃水瘡並沒有從口部流向四肢就可治,從四肢流向口部就不可治的說法。大概是指濕熱流動腐爛,俗稱白蛇纏身之類的疾病。
陰陽病證的分類
問:陽病有十八種,是什麼意思呢? 醫師回答:包括頭痛、頸部疼痛、腰痛、脊椎痛、手臂痛、腳痛、牽掣痛。陰病有十八種,是什麼意思呢? 醫師回答:包括咳嗽、氣喘、呼吸急促、呃逆、咽喉不適、腸鳴腹脹、心痛拘急。五臟的疾病各有十八種,加起來共有九十種病。人還有六微,每一微又各有十八種病,加起來共有一百零八種病。五勞、七傷、六極、婦女的三十六種疾病,不包括在其中。清邪(風、霧)居於上部,濁邪(寒、濕)居於下部。大邪(風、寒)侵犯體表,小邪(霧、濕)侵犯體內。飲食不潔造成的邪氣,從口入,是宿食。五邪侵犯人體,各有其規律。風邪侵犯在白天,寒邪侵犯在晚上,濕邪損傷下部,霧邪損傷上部。風邪使脈象浮,寒邪使脈象緊,霧邪損傷皮膚紋理,濕邪流注於關節。飲食損傷脾胃,極寒損傷經脈,極熱損傷絡脈。頭是諸陽之首,頸部指後髮際和肩部,是太陽經和督脈所經過的部位。腰部指脊椎下中行的皮膚紋理,不是指兩腎的腰眼。腰脊痛也是指經絡的僵硬痠痛,不是指腎臟或脊椎內部的刺痛。腰脊內部刺痛是後文提到的勞傷等陰病,而不是陽病。手臂和腿部是陽氣充盛的地方,牽掣痛指的是連帶頸部、腰部、脊椎、手臂、腿部而言。手臂和腿部的牽掣痛,是指手足外側的陽經循行部位,牽拉著疼痛。頭痛、頸部、腰部、脊椎、手臂、腿部的牽掣痛,都是風寒等邪氣侵犯經絡的症狀,病在體表,所以稱為陽病。咳嗽是肺臟的疾病。咳嗽氣喘,是肝腎之氣虛弱而上浮的表現,也就是之前說的胸中氣逆而咳嗽的情況。呼吸急促表現為吸氣快而遠,呃逆是打嗝。打嗝有兩種原因,經典說的新舊食物不相和,是指正常人的打嗝。現在兒童飯後常有打嗝的現象。病人的呃逆,是命門真呼之氣虛弱,無法將呼吸輸送到全身,而中途返回的現象。咽喉不適,是飲食哽咽不暢,是因為臟腑中的津液枯竭,導致胃部運轉不暢。臟腑的陽氣虛弱,外邪侵入,就會腸鳴。臟腑的陽氣虛弱,下陰之氣侵入,就會腹脹。肝腎的陰氣侵犯心臟部位,就會出現劇痛和拘急。以上六種都是臟腑的疾病,臟腑相對於經絡來說,屬於內裡和陰,所以稱為陰病。三焦的功能,以火為用,內與五臟的元陽相通,外與十二經的體表陽氣相連。陰陽六種病症,各自從上、中、下分為三種變化,六乘三就是十八。下文說的一百零八種病,也是從陰陽各十八種病推演而來的。五臟的元陽精汁,除了滋養本臟之外,其餘部分也會旁出與三焦交會,所以陰病有十八種,各臟都有,五臟加起來共九十種病。這是申述氣喘等陰病有十八種的情況。六微,是指六腑的氣,運行在本經絡的末端,運行較遠,力量較弱,所以稱為「微」。但六微之氣,也與三焦貫通。每一腑都有一微,每一微又分三部,所以也有十八種病。這是申述頭痛等陽病有十八種的情況。過去李氏的註解,認為六微是從「合」的概念而來,引用《內經》說的胃合於三里等穴位,是以針灸來治療微病,這不是六微的真正病因,而且每一微只對應一個穴位,也沒有十八種的說法,這是謬誤。五勞是指心勞則神損,肺勞則氣損,脾勞則食損,肝勞則血損,腎勞則精損。七傷是指飽食傷脾,大怒傷肝,用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身,大怒恐懼傷志。六極是指肝傷則筋極,心傷則脈極,脾傷則肉極,肺傷則氣極,腎傷則骨極。臟腑氣衰,視聽功能下降,這就是精極。婦女的三十六種病,過去的註解說是《千金方》記載的十二症、九痛、七害、五傷、三痼,似乎合理,但不知是否正確。這裡說的不在其中的意思是指一百零八種病,是內因外因的正病。五勞、七傷、六極和婦女的三十六種病,根據開頭提到的房室災傷、飲食不當等情況來看,張仲景認為這些都是非內非外因的病,所以不屬於正病的範疇。清濁大小,以及下文提到的風寒霧濕熱,就是所謂的五邪。風霧是清邪,是天地的陽氣運動所產生,風是陽氣動而為風,霧是地面的陽氣上升而成,所以風霧屬於陽邪。陽主輕清,所以清邪侵犯人體上焦,到達頭面部。寒濕是濁邪,是天地的陰氣凝聚所產生。寒是陰氣凝結而成,濕是地面的陰氣凝滯而成,所以寒濕屬於陰邪。陰主重濁,所以濁邪侵犯人體下焦,到達足脛部。大邪是同時指清邪和濁邪中的風寒。風是百病之首,寒是損害陽氣的罪魁禍首,所以稱為大邪。風寒之邪,容易傷害營衛之氣,所以說侵犯體表。小邪是同時指清邪和濁邪中的霧濕,以及下文提到的熱邪。霧氣瀰漫於太虛,對於人體來說是在胸部。濕氣流注於低窪的地方,對於人體來說是在骨節。相對於風寒之邪傷害營衛,就屬於侵犯體內。所以說小邪侵犯體內。下文說的熱邪傷絡,絡脈也屬於體內,所以說熱邪也屬於體內。䅽字沒有考證,不清楚意思。成無己寫作谷字,也沒有根據。或許有人說應該是馨字脫落了一半。但是從象形和會意的角度來看,上半部分是古代的罄字,是容器的象形。禾是稻屬,用容器蓋著稻米,可知是米飯之類的食物。飥是餅類的食物。五穀本來是用來養生的,如果吃得太冷、太熱、太飽、太餓,或是隔夜不吃,就會產生邪氣。以上七句話,是最後一段的綱領。大概意思是說除了宿食之外,疾病不過是風寒霧濕熱五邪所導致。法度,不是指治療疾病的方法,而是指五邪侵犯人體,有如規矩繩墨一樣的規律。前,指白天。風為木邪,木氣旺盛於寅卯之日,白天的風邪最為盛行,所以風侵犯於前。晚上,人體的火氣入墓,寒邪容易侵入,所以寒邪侵犯於暮。濕傷下,霧傷上,前面已經解釋過了。風邪使脈象浮,寒邪使脈象緊,詳細解釋在《傷寒論》的註解中。霧屬於土氣,人體以皮膚紋理為土。濕屬於水氣,人體以關節為水澤,所以各以其類相應。飲食損傷脾胃,指的是宿食。經血多而惡寒,是因為寒則經血凝滯。所以極寒傷害經脈。絡脈血少而惡熱,是因為熱則絡脈乾燥。所以極熱傷害絡脈。從五邪侵犯人體十三句,有的說時間,有的說部位,有的說脈象,有的說危害,錯綜反覆,正說明陰陽十八種病的病因,並且開啟後文二十四篇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