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附餘》~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7)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7)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 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此條與傷寒之文相似。入此,則迥別矣。蓋傷寒三陽傳變,重在急救其表,故治法宜先表后里者,恐陽邪外盛,而陰津內傷也。此為治內因之法,當重看前半條。救表,特雜症中之帶說耳。下利清穀,因醫下之者,尚宜急救,則未經誤下者,更可知矣。夫衛氣根於胃中之精悍,下利清穀者,則衛氣衰薄,而六淫易犯。雖亦有身體疼痛之表症,必俟救里後議及者,恐早則更傷表氣,而為上下兩脫之候也。注詳傷寒本條下。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
痼疾者,堅固之義,經久之宿病。卒病者,猝然之病,如風寒之類,凡新感者皆是。不特痼疾之根深,法當緩取;猝病之氣銳,勢必蔓延。且譬之積薪,後來者居上,而易於搬運。故當知先後之治也。
師曰:五臟病,各有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所不喜者為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各有得:心病得肝氣,肝病得腎氣,腎病得肺氣,肺病得脾氣,脾病得心氣者,一也。五臟各乘其王時,二也。心肝脾肺腎之各有所喜者,三也。此單指得其所喜者而言。得其所喜者而愈。傷寒論謂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是其義也。所惡:謂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並各臟之所不勝者皆是。不喜,即所惡,謂心惡熱,熱乘之,則心病。心不勝腎,腎乘之,則病且危矣。餘臟仿此。不應食:指五味而言。人於五味中,素有所偏惡者,所不勝之臟氣虛也。忽反暴思之,則是此臟因邪氣實之,故知其必發熱也。首言得五臟之性,則病者愈;次言失五臟之性,則不病者致病;末言變其素不喜,為暴喜,則可以占病。然則變其素所喜者,為暴不喜,亦非細故也。
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余皆仿此。
所得,即五臟之各有得,詳上條。隨所得而攻之者:因所喜之氣味,而各寓以攻病之藥,則直走其臟。所謂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之道也。古法古方中,豬苓湯之治渴,特其一耳。故曰:余皆仿此。湯義,見傷寒注本湯下。
白話文:
問:疾病有需要緊急處理的,有的要先處理體內,有的要先處理體表,這指的是什麼情況呢?
醫師說:病人因為被誤用瀉下的藥物,結果持續拉肚子,排泄物像清水一樣而且有食物殘渣,身體還疼痛,這時候要趕快處理體內的問題。如果身體疼痛,但排便正常,這時候要趕快處理體表的問題。
這段話和《傷寒論》的內容相似,但這裡的重點卻完全不同。《傷寒論》講述的是三陽經的病變傳遞,重點在於先處理體表,因為要避免陽邪過於旺盛,損傷體內的陰液。而這裡講的是處理內在因素引起的疾病,要特別注意前半段所說的,先處理體表只是在雜病中順帶提及。拉肚子排泄物像清水一樣,是因為被誤用瀉下藥,所以要趕快處理體內,那麼沒有被誤用瀉下藥的,就更應該知道要先處理體內了。人體的衛氣根源於胃中的精華,拉肚子排泄物像清水一樣,代表衛氣衰弱,容易受到外邪侵襲。雖然也會出現身體疼痛的體表症狀,但必須先處理好體內,再考慮處理體表,如果過早處理體表,可能會進一步損傷體表之氣,導致上下都虛脫的危險狀況。具體解釋可以參考《傷寒論》中相關條文的註解。
如果病人本身有慢性疾病,又突然得了新病,應該先治療新病,再治療慢性疾病。
慢性疾病是指長期存在的病,像頑固的疾病一樣;新病是指突然發生的病,像風寒之類的,凡是新近感受到的病都屬於新病。不只是因為慢性疾病病根深固,治療要慢慢來;而是因為新病來勢洶洶,病情發展迅速。這就像堆柴,後來的總是放在上面,也比較容易搬動,所以要知道治療的先後順序。
醫師說:五臟生病,各有喜歡的因素,病情就會好轉;五臟生病,各有厭惡的因素,就會加重病情,每個臟器都會因為不喜歡的因素而生病。如果病人平時不喜歡吃的東西,突然很想吃,這一定會發燒。
五臟各有喜歡的因素,例如:心病喜歡肝氣,肝病喜歡腎氣,腎病喜歡肺氣,肺病喜歡脾氣,脾病喜歡心氣,這是一種情況。五臟各自在自己當令的季節也感到舒適,這是第二種情況。五臟各自有喜歡的氣味,這是第三種情況。這裡單指喜歡的因素而言,如果得到喜歡的因素病情就會好轉。《傷寒論》說,如果口渴想喝水,要一點一點給他喝,讓胃氣調和,病情就會好轉,就是這個道理。至於厭惡的因素,是指心臟討厭熱,肺臟討厭寒,肝臟討厭風,脾臟討厭濕,腎臟討厭燥,以及各臟器所不能承受的因素都是。不喜歡的,就是討厭的,例如心臟討厭熱,如果受到熱邪侵襲,心臟就會生病。心臟不能承受腎臟的影響,如果腎臟的邪氣侵犯心臟,病情就會很危險。其他臟器也是一樣的道理。平時不喜歡吃的東西,是指五味而言,人對於五味中,有平時特別不喜歡的,那就是這個臟器的氣虛弱。如果突然很想吃,說明這個臟器是因為邪氣而變得實證,所以會發熱。首先說五臟各自的特性,如果得到喜歡的因素,病人就會好轉;接著說如果失去五臟的特性,沒病也會生病;最後說如果平時不喜歡的突然很想吃,可以藉此判斷病情。那麼如果平時喜歡的突然變得不喜歡,也不是小事。
凡是臟器出現問題,要攻治,就應該順著它喜歡的因素去攻治。例如口渴的,可以用豬苓湯,其他的情況都可以以此類推。
這裡說的「所得」,就是指五臟各自喜歡的因素,詳細情況見上一條。順著喜歡的因素去攻治,就是指運用該臟器所喜歡的氣味,配製成藥物,直接作用於該臟器,這就是所謂的「想要取得,必須先給予」的原則。古代的治病方法和方劑中,豬苓湯治療口渴只是一個例子,所以說其他的都可以以此類推。關於豬苓湯的方義,可以參考《傷寒論》中對於此方劑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