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附餘》~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1)

回本書目錄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1)

1.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痓,窒也,拘也,有窒塞拘牽之義。前人俱謂「痙」字之訛,以《內經》但有痙而無痓,且痙與痓頗似,故後人傳寫致訛耳。鄙見以為不然。嘗按古人名病,或抉其病由,或肖其病狀,不必盡仍從前之舊。即如仲景傷寒之名,並其症之傳變,原從《熱病論》來,而現易其名為傷寒,然則以仲景「傷寒」等字為《熱病》之訛也得乎?當曰:痓病即《內經》痙病為合,不必抹卻痓字。但其病由,殊多疑竇,幾令後人不知所守。如《內經》以痙為濕因矣;《爾雅》注痙為風強病,則又為風因矣;及按本文諸條,並傷寒內所問及者,則又皆燥因也。反覆思維,神明告我,始知《內經》言濕、《爾雅》言風,俱言外來之因,而尚有所未備;仲景言燥,是言本身之因,而實總痓病之全也。蓋人身以陰陽相得,則柔和通暢;即或中邪,尚賴陰陽滋息,以為捍禦。若津液素短,一遇風寒暑濕之邪中之,則邪從太陽陽經之性而化熱,陽熱相摶,津液不足以供其殘暴,則窒塞拘牽而痓矣。甚至反張抽掣者,風、火、燥,萬物之變動也。

或曰:「子以古人為濕因風因,是矣。仲景並不言燥,而子以為燥者,敢問何說也?」答曰:「以因致痓之變病,遂以知痓家之本病,且有方本三道可據也。」夫本篇四條曰:「發汗太多因致痓。」是痓因汗多而液燥也。五條曰:「風家下之則致痓。」是痓因誤下而液燥也。六條曰:「瘡家汗之則致痓。」是痓因冒汗下而液燥也。其餘除一條、二條、三條、七條為正痓,不列方外;十條泄營衛之邪熱以救津液;十一條泄分肉之邪熱以救津液;十二條瀉胃腑之邪熱以救津液。則病痓之因,治痓之用,不昭然可想見乎?

一條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

太陽病,指頭項強痛而言。太陽為寒邪所傷,邪從陽經之性而化熱,故發熱。寒邪凝閉,則毛竅實,故無汗。惡寒者,太陽被邪之本症也。曰「反惡寒」者,正就痓病而言。痓病因津液短少,而陽熱在經之症,理宜不該惡寒,故曰反也。發熱無汗,其經絡之拘強,更甚於有汗者,故曰剛痓也。此條之症,全是傷寒,卻曰剛痓者,當合後文伏堅之脈而言。蓋痓與傷寒之外症頗同,惟伏堅與浮緊之脈為辨耳。此寒邪化熱之痓,痓之正病也。

二條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痓。

太陽病同上。太陽為風邪所傷,風為陽熱,故發熱。風性疏洞,故汗出。不惡寒者,陽熱在經,而無陰氣在上在外故也。名柔痓者,以汗出而經氣之勁直,少遜於寒邪也。此條全是太陽傷風,略並陽明之候,而曰柔痓者,當合後條沉遲之脈而言。蓋痓與傷風之外症頗同,惟沉遲與浮緩之脈為辨耳。此風邪陽熱之痓,亦痓之正病也。

三條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痓,為難治。

白話文:

痙病、就是拘束的意思,有堵塞、拘束牽扯的含義。以前的人都認為「痓」字是「痙」字的錯誤寫法,因為《內經》只有「痙」而沒有「痓」,而且「痙」和「痓」字形相似,所以後人抄寫時才會產生錯誤。但我認為不是這樣。我研究古人命名疾病,有的根據病因,有的根據病狀,不一定都要沿用以前的舊稱。例如張仲景的「傷寒」之名,以及其症狀的傳變,原本是從熱病理論來的,但現在改變名稱為「傷寒」。難道可以說張仲景的「傷寒」等字是「熱病」的錯誤寫法嗎?應該說,「痓病」就是《內經》中的「痙病」才是正確的,沒有必要抹殺「痓」字。但是這個病的病因,有很多疑點,幾乎讓後人不知道該如何遵循。例如《內經》認為「痙」是濕邪引起的;《爾雅》的註釋說「痙」是風邪造成的強直病,那就是風邪引起的了。但根據本文的各個條文,以及《傷寒論》中問及的內容,又都是燥邪引起的。我反覆思考,冥冥中得到了啟示,才知道《內經》說的濕邪,《爾雅》說的風邪,都是指外來的病因,但還不夠全面。張仲景說的燥邪,是指自身的原因,而且總括了痓病的全部。因為人體陰陽平衡,才能柔和通暢,即使受到邪氣侵襲,還能依靠陰陽的滋養來抵禦。如果體內津液不足,一旦受到風寒暑濕等邪氣侵襲,邪氣就會隨著太陽陽經的特性而化熱,陽熱相互搏擊,津液不足以供應其消耗,就會導致氣血窒塞拘束牽扯而產生痓病,甚至出現身體反張、抽搐等症狀。這都是因為風、火、燥等導致萬物變動所造成的。

有人問:你認為古人說的濕邪、風邪是造成痓病的原因,這是對的。但是張仲景並沒有說燥邪,你卻認為是燥邪引起的,敢問有何根據?我回答說:根據導致痓病發生的變化,就能知道痓病本身的病因。而且有三個可以作為依據的條文。本篇的第四條說:「發汗過多導致痓病」,這是因為痓病是因為汗出過多而導致津液乾燥。第五條說:「風邪病症誤用下法會導致痓病」,這是因為痓病是因為誤用下法而導致津液乾燥。第六條說:「瘡瘍病人發汗會導致痓病」,這是因為痓病是因為不該發汗而發汗導致津液乾燥。除了第一、二、三、七條是正痓,沒有開立藥方之外,第十條宣洩營衛的邪熱來保全津液,第十一條宣洩分肉的邪熱來保全津液,第十二條瀉胃腑的邪熱來保全津液,那麼病痓的原因和治療痓的方法,不是明顯可見了嗎?

第一條 太陽病,發熱,沒有汗,反而怕冷,稱為「剛痓」。

這裡的太陽病是指頭頸部僵硬疼痛。太陽經受到寒邪侵襲,邪氣隨著陽經的特性而化熱,所以會發熱。寒邪凝結閉塞,導致毛孔閉合,所以沒有汗。怕冷是太陽經受邪的本來症狀。說「反而怕冷」,是專門針對痓病而言。痓病是因為津液不足、陽熱在經的病症,按理說不應該怕冷,所以說「反而」。發熱無汗,經絡的拘束強直,比有汗的情況更嚴重,所以稱為「剛痓」。這條的症狀完全是傷寒的表現,卻說是「剛痓」,應該結合後文講到的「伏堅」脈來理解。因為痓病與傷寒的外在症狀很相似,只有「伏堅」和「浮緊」的脈象可以作為區分。「伏堅」的脈象是寒邪化熱的痓病,是痓病的正病。

第二條 太陽病,發熱,有汗,不怕冷,稱為「柔痓」。

這裡的太陽病跟上面的意思一樣。太陽經受到風邪侵襲,風屬於陽熱,所以會發熱。風的性質是疏泄開散的,所以會出汗。不怕冷是因為陽熱在經,沒有陰氣在上在外的緣故。稱為「柔痓」,是因為出汗使得經氣的強勁程度稍微減弱,比寒邪要輕一些。這條完全是太陽傷風的表現,稍微帶有陽明病的症狀,卻說是「柔痓」,應該結合後面講到的「沉遲」脈來理解。因為痓病與傷風的外在症狀很相似,只有「沉遲」和「浮緩」的脈象可以作為區分。「沉遲」的脈象是風邪陽熱的痓病,也是痓病的正病。

第三條 太陽病,發熱,脈象沉而細的,稱為「痓」,屬於難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