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指》~ 《傷寒直指》後序 (1)
《傷寒直指》後序 (1)
1. 《傷寒直指》後序
仲景《傷寒論》,與《素》、《難》相鼎足。《素》、《難》發天地人三才之秘,明陰陽消長之微,分經絡以貫穴俞,別臟腑以通脈候,推氣運以核年時,辨主客以徵病象。八風五氣之交加,六淫七情之常變,極天人之理、五行生剋之道、五味調燮之法、以療民疾。施諸針砭,飲諸湯液,此大聖賢啟教之經,莫可得而名者。
夫上古之世,民淳俗樸,秉體充實,而所患亦輕,略投針砭,隨手可愈。泊乎後世,形氣日漓,病來猛厲,非古法□□卒□□□是仲景感發而起,撰論立方,救傷寒之危篤,為萬世之醫祖。其書與《素》、《難》相表裡。而《素》、《難》言其常,仲景窮其變,亦莫可得而名也。
惜乎書遭散佚,叔和編次紊亂,以致學者難明易誤。雖經歷代名家考辨,而是是非非,未得豁然無疵。降至近習,人澆俗薄,病更變遷,醫更荒謬。即時行外感,猶不能分經別證,盛盛虛虛,動手便錯,何況傷寒。誰其悟此?無不視為□文,誠安道所云然也。反覆思維,傷寒險急之證,最關性命,世皆畏難而不能參究,不惟掩沒仲景之大法,寧忍群生之顛沛。行見傷寒一門,必致無可問矣。
於是不揣空疏,因將林氏舊本校補闕漏,五經寒暑,七易其稿,而纂此《直指》。嗟夫!傷寒論治,本自顯然。如三陽之桂枝、麻黃、大青龍、葛根、白虎、柴胡、承氣,三陰之理中、四逆、附子、回陽諸湯證,言清理直,何藉他人贅辭,至今用之輒應。及經傳變,互相加減,病情不無舛錯,方劑不無峻利,難於師法,不得不闡解推詳,斟酌損益,而變通其用焉。夫群賢條辨,可云備矣。
但其間或欲言而不逮,或阿順以隨文,不能澈底果決。即有決者,終未能開通出路,傳示後人,使之進步,以人仲景之室。予故曰:自古以來,注傷寒者夥矣,□□有腿無足,焉能走乎?有足無路,亦莫能行。必有足有路,方可向往。足者何?引今證古,以理達權,釋其疑而明其奧也。
路者何?下咽疾病之方藥耳。凡治病之要,須識古今氣候之不同,形質證勢之迥異。古人未見今人之病,今人焉能服古之方?當設因時制宜之法以授之,是為出路,庶可度迷善後。乃成傷寒佳本,不致仍視畏途,置之高閣。慨乎前賢計未及此。若之所以處心積慮,廢寢忘餐,專在是也。
至諸議論,非不通也,然文理未免多晦多復。或於承上接下字面,逕有可西可東之處,方藥亦多夾雜,昧者不察,反有下喬入谷之差。予實不文,匪敢點竄前輩,第念源之不潔,流何以清?故將條注方藥,通盤討勘。晦者顯之;復者節之;方不合證者明辨之;藥不對經者指正之、更易之、或刪去之、並俗之;混行非法以戕人者直折之、善導之。一字一句,無不深研洗別,終歸切當。
白話文:
《傷寒直指》後序
張仲景的《傷寒論》,與《素問》、《難經》鼎足而立。《素問》、《難經》揭示天地人三才的奧秘,闡明陰陽消長的微妙規律,劃分經絡以貫通穴位,區分臟腑以通曉脈象,推算氣運以對應年歲時節,辨別主客以驗證病症。八風五氣的交互作用,六淫七情的常態與變化,窮究天人之理、五行生克之道、五味調和之法,用以治療百姓疾病。這些大聖賢的教誨經典,無法用言語完全形容。
上古時代,民風淳樸,體質健壯,病症輕微,稍施針砭即可痊癒。到了後世,體質日漸衰弱,病情越發嚴重,傳統方法難以應對,因此張仲景感念於此,撰寫醫論,創立方劑,救治傷寒危重症,成為後世醫家的始祖。其著作與《素問》、《難經》互為表裡,《素問》、《難經》闡述常理,而張仲景則探究變化,同樣無法簡單概括。
可惜《傷寒論》因散失錯亂,王叔和編次時雜亂無序,導致後人難以理解,容易誤讀。雖歷代名家多有考證,但是非紛紜,終究未能完全澄清。如今世風浮躁,病情多變,醫術更是混亂。即便是常見的外感病症,尚且無法分辨經絡證候,虛實不辨,一出手便錯,何況傷寒?誰會領悟此理?眾人視之為艱澀文字,誠如王安道所言。反覆思量,傷寒乃危急重症,關乎生死,世人畏懼艱深而不願探究,不僅埋沒仲景的至理,更忍見眾生受苦。長此以往,傷寒一門恐怕無人問津。
因此,我不自量力,以林億舊本為基礎,補充缺漏,歷經五年,七易其稿,編成《傷寒直指》。唉!傷寒治法本已明晰,如三陽證的桂枝、麻黃、大青龍、葛根、白虎、柴胡、承氣,三陰證的理中、四逆、附子、回陽等湯證,條理清晰,何需贅言?至今沿用仍有效驗。然病邪傳變後,病情複雜,方劑峻烈,難以照搬,不得不詳加解釋,斟酌調整,靈活運用。歷代醫家辨析已備,卻仍有未盡之處,或含糊不清,或拘泥文字,未能透徹決斷。即便有所決斷,亦未能指明出路,引導後人深入仲景之門。
因此我說:自古註解《傷寒》者雖多,卻似有腿無足,如何行走?有足無路,亦難前行。唯有足與路兼備,方能通達。何謂“足”?即以今證古,以理應變,解惑明奧。何謂“路”?即實用有效的方藥。治病關鍵在於認清古今氣候、體質證候的差異。古人未曾見過今人之病,今人豈能全用古方?當因時制宜,制定新法,方為出路,才能解惑善後。如此編成《傷寒》善本,不致令人望而生畏,束之高閣。可惜前人未及至此,我之所以嘔心瀝血,廢寢忘食,正是為此。
至於書中議論,並非不通,但文理晦澀重復,或上下文銜接不清,方藥亦多混雜。愚者不察,反生誤解。我學問淺薄,不敢妄改前輩之作,唯恐源頭不清,流何以淨?因此對方藥註解逐一考訂:晦澀處使之明晰,重復處加以精簡,方證不合者明辨,藥不對症者指正、調整或刪除。對庸俗混用的害人方劑,直接駁斥,善意引導。一字一句,皆經深究,務求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