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摘錦》~ 卷之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4)

6. 陽明經傳經合病變證脈證治法

經曰: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此陽明本經病證也。脈浮虛者,邪在於經,故宜發汗;脈實者,邪入於腑,故宜下。

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胃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此亦陽明本經病也。凡陽明蘊熱,為實者,須下之;熱氣散漫,不為實者,必待汗出而愈。

經曰: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浮為在經,緊為裡實。陽明病裡熱者自汗,表熱者盜汗。盜汗者,少陽病也。此陽明經之邪傳於少陽也,小柴胡湯

經曰: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此陽明傳少陰也。

經曰: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此陽明傳厥陰也。此與上證皆因下後而致,名越經傳。

經曰: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土,少陽木,二經合病,其脈長大而弦,為負,負者死;長大不弦者,為順,宜下之,以去少陽之邪。脈滑而數,為有宿食也。

經曰: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此太陰之邪入腑轉屬陽明也。若七八日下利者,則脾家腐穢盡去,不傳陽明。今大便硬,故知入胃腑也。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此陽明自病也。

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周身汗出,熱得外越也;但頭汗,身無汗,則熱不得越矣。小便自利,熱不內蓄也;小便不利,渴飲水漿,則熱甚於里矣。胃屬土而色黃,胃為熱蒸則色見於外,必發黃也,故用茵陳蒿湯以逐熱退黃。

傷寒六七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身黃如橘子色,熱甚於外也。小便不利,腹微滿,熱甚於外而津液不得下行也。火勝剋水故下之。

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瘀熱在裡,當須下去之;此熱在表,但宜解散之。黃者,土之色也。太陰與陽明俱屬土,其證外不得汗,里不得小便,脾胃之土為熱所蒸,故色見於外為黃也。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金匱要略》曰:黃家所起,從濕得之。汗出熱去則不能發黃。今汗後身目反黃者,風氣去,濕氣在也。若太陽證瘀血身黃者,則可下,此寒濕在裡,故不可下,當用茵陳五苓散治之。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濕熱相交,民多病癉。癉,黃也。傷寒為寒濕在表,發黃為瘀熱在裡,故用此湯除熱散濕。

經曰: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此陽明本經表病也。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此二條均為熱甚於經,迫血為衄也。

經曰: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此陽明本經傷寒,而寒氣內攻之證也。

經曰: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此陽明本經中風,而風氣內攻之證也。

經曰: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此陽明本經入里,虛實之證也。

7. 陽明經禁忌不可犯

經曰: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凡不大便,若有潮熱譫語,痞滿實痛者,可下之。無諸下證,只是津液不足,當須自便,所謂不更衣十日無苦也。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此三條皆犯不可發汗之禁,而強與發汗之變證也。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此二條正言所以不可發汗之由也。

經曰: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嘔,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嘔。上證不可攻,攻之則利不止;此證不可攻,攻之則噦,以胃中虛冷故也。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此熱未實,下之太早,不能除病也。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嘔者,熱在上焦,未全入腑,故不可下。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此陽明證似少陽者也。食谷欲嘔,客寒在胃也,故主吳茱萸;若嘔不止,反加甚者,屬少陽也,小柴胡湯主之。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此三條皆言陽明經病傳少陽之證也,為在半表半裡,未全入腑,故不可下。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二陽並病,論曰: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也。此面合赤色,乃熱在經,當用葛根湯微發之。攻之則經中之熱乘虛入胃也。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無燥屎者,梔子豉湯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此上十條,皆言不可下之禁也。

經曰: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此條言不可利小便之禁也。汗出多而渴,白虎加人參湯

經曰: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發熱惡寒,病在表也;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病在裡也,當和解之,不可下也。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此證與上相類,但上則無汗惡寒,此則有汗惡熱,當與和解之。

若發汗則燥,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此下後邪氣客於上焦,為虛煩,故吐之。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此下後邪熱客於中焦,為燥渴,故潤之。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此下後邪熱客於下焦,面三焦俱帶熱也,故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