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摘錦》~ 卷之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3)

1. 論六經脈證治法·太陽經脈證治法

上下證同小便不利者,氣滯而津液不行也,津液不行復還於胃,胃者濕土,候在肌肉,濕熱相合,必發黃也,茵陳蒿湯主之。按此證如狂者輕,發狂者重,何以同如狂證而用藥反有峻緩耶?蓋桃仁承氣湯中焦藥也,乃蓄血在手太陽小腸,兼有表邪,里證尚微爾。抵當湯下焦藥也,乃蓄血在足太陽膀胱,表入里,里證獨急故耳。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此條表證既無,里證又緩,無身黃、屎黑、喜忘、發狂,是未至於甚也,病在下焦,非桃仁承氣湯所能治,未至於甚,不可遽用抵當湯,故以抵當丸。丸者,緩也。

此上五證,皆太陽隨經入腑,為里證也,可下之。五苓散亦太陽里證之下藥也。邪入於本用此,利而去之。

經曰: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此二證皆太陽本經病入胃者也,謂之太陽陽明是矣,用調胃承氣湯以和胃氣而愈。

凡與汗者,必脈證可汗而後汗之。若脈虛弱,其證咽乾、衄、淋、渴、小便數及素有熱疾或胃有寒者,雖見汗證,別作區處,不可與發汗,汗之為逆。

經曰: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此言脈之不可汗也。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小便出血。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則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此皆言證之不可汗也。其渴不可汗者,以有裡熱也。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此二者,言人素有熱疾、寒疾者之不可用也。

經曰: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痓。經曰:血虛則筋急,汗多亡血不能養筋,故筋急,其背反張成痙也。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太陽氣不足,因發汗陽氣益虛而成此證也。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此汗多亡陽證也。

以上三證,皆汗之逆也。

《此事難知集》曰:太陽禁忌不可犯,小便不利不可使利之,利之是謂犯本,犯本則邪氣入里不能解,此犯之輕也。大便不易動,動之是謂動血,動血是謂犯禁,此犯之重也。表在不可下,下之為逆,此犯之尤重也。

經曰: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不可利小便指汗後之證也,若桂枝湯證又不喜小便利矣。蓋汗後脈浮,小便不利而渴者,宜用五苓散利之,不利則邪熱入胃而發黃也。必脈微澀遲弱者,因汗下亡去津液,小便不利。非若以上虛寒、裡熱之證,五苓散忌藥也,強與利之是謂犯本,重亡津液而成蓄血之證矣,此所以禁利小便也。

白話文:

論六經脈證治法·太陽經脈證治法

上下的症狀都伴隨小便不利,這是因為氣機阻滯,津液不能通行。津液不通,又回流到胃部,胃是濕土之臟,其氣候在肌肉,濕熱交合,必然發黃,用茵陳蒿湯治療。按,此症狀像發狂的,症狀較輕;真正發狂的,症狀較重。為什麼同樣是類似發狂的症狀,用藥卻有峻急和緩和的差別呢?因為桃仁承氣湯是中焦藥,適用於瘀血停積在手太陽小腸經,同時兼有表邪,裡證還比較輕微。抵當湯是下焦藥,適用於瘀血停積在足太陽膀胱經,表邪入裡,裡證非常急迫,所以如此。

傷寒有發熱,少腹部脹滿,本該小便不利,現在反而小便通暢,這是因為有血瘀的緣故,應該瀉血,不要用其他藥物,宜用抵當丸。這一條,表證沒有,裡證也比較緩和,沒有身黃、大便黑色、健忘、發狂等症狀,說明病情還沒有發展到很嚴重的地步,病在下焦,不是桃仁承氣湯所能治療的;病情還沒有發展到很嚴重的地步,不能馬上用抵當湯,所以用抵當丸。丸劑,藥力緩和。

以上五種症狀,都是太陽經邪氣循經入腑,屬於裡證,可以用瀉下藥治療。五苓散也是治療太陽經裡證的瀉下藥,邪氣侵入本經,用此藥利水排出邪氣。

經書上說:傷寒病症持續六七天不大便,頭痛發熱的,用承氣湯。

傷寒病症十三天未愈,神志不清說胡話,因為有發熱,應該用瀉下藥治療。這兩種症狀都是太陽經的本經病邪侵入胃部,稱為太陽陽明合病,用調胃承氣湯調和胃氣而痊癒。

凡是使用發汗法治療的,必須脈象顯示適合發汗才能發汗。如果脈象虛弱,症狀有咽喉乾燥、鼻出血、尿淋瀝、口渴、小便次數增多,或者素有熱證或胃寒的人,即使有發汗的症狀,也要另作處理,不能發汗,發汗是逆治。

經書上說:脈象浮緊的,一般會出現身痛,應該用發汗法治療。假設寸口脈遲緩,就不能發汗,怎麼知道呢?因為營氣不足,血液少,所以如此。這是說脈象不適合發汗的情況。

咽喉乾燥不能發汗,尿淋瀝者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便血、尿血。鼻出血者不能發汗,發汗後會出現額頭凹陷、脈象急緊、直視不能眨眼、無法入睡。

傷寒脈象浮大,自汗出,小便次數增多,心煩,輕微惡寒,腿腳抽筋,反而用桂枝湯想攻其表,這是錯誤的。這些都是說症狀不適合發汗的情況。口渴不能發汗,是因為有裡熱的緣故。

酒客生病不能用桂枝湯,用了桂枝湯就會嘔吐,因為酒客不喜歡甘味。

病人原本有寒證,又發汗,胃裡寒冷,一定會嘔吐蛔蟲。

這兩種情況,說明素有熱證或寒證的人,不能隨意用藥。

經書上說:太陽經病症發汗過多,會導致筋攣。經書上說:血虛則筋急,發汗過多損耗血液,不能滋養筋脈,所以筋脈拘急,背部反弓成痙攣。

太陽經病症,發汗後,汗液不斷流出,病人惡風,小便困難,四肢輕微拘急,難以屈伸,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這是因為太陽經的陽氣不足,由於發汗陽氣更加虛弱而造成這種症狀。

太陽經病症發汗後,汗出而不能止,病人仍然發熱,心下悸動,頭暈,身體顫抖,想抓地,用真武湯治療。這是汗出傷陽的證候。

以上三種症狀,都是發汗不當造成的。

《此事難知集》說:太陽經的禁忌不能犯,小便不利不能強行利尿,強行利尿是犯了本經,犯了本經,邪氣就入裡不能解除,這是犯禁忌的輕微情況。大便不通,強行通便,是謂動血,動血是犯禁忌,這是犯禁忌的嚴重情況。表證存在不能用瀉下藥,用瀉下藥是逆治,這是犯禁忌的最嚴重情況。

經書上說:瀉下之後又發汗,小便不利,這是因為津液耗損的緣故,不要治療,小便通暢就會自然痊癒。不能利小便是指汗後出現的症狀,如果像桂枝湯證那樣,又不喜歡小便通暢的。因為汗後脈象浮大,小便不利又口渴,應該用五苓散利尿,如果不利尿,邪熱就會侵入胃部而發黃。如果脈象微弱、澀滯、遲緩,是因為汗出和瀉下損耗了津液,小便不利。不像以上虛寒、裡熱的證候,五苓散是禁忌藥,強行利尿是謂犯本,會加重津液損耗而形成瘀血的證候,所以禁止利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