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百證歌》~ 卷五 (7)

回本書目錄

卷五 (7)

1. 第九十七證·傷寒瘥後病歌

傷寒瘥後還喜唾,胸裡有寒實無那,此候唯宜服理中,胃暖病治痰自破。(仲景云:大病已後,其人喜唾,久久不了,胸上有寒當溫之,宜理中丸主之。)

勞復枳實梔子湯,發熱小柴胡亦可。(仲景云:大病已後,勞復,枳實梔子湯主之。又云:傷寒瘥後發熱,小柴胡湯主之。)

腰下水氣牡蠣散。(仲景云:大病已後,腰下有水氣者,宜用牡蠣散主之也。)

日暮微煩脾不磨,要須損谷自然安,甘節吉兮必無禍。(仲景云:病人脈已解,日暮微煩者,以病新瘥,強與谷,食不消也,損谷則愈。周易節卦,九五,甘節吉,往有尚,象曰甘節之吉居位中也。)

白話文:

在得了傷寒病康復之後,患者可能會頻繁地吐口水。這表示他的胸部仍有寒氣,這種情況確實讓人無奈。對於這種症狀,最適合服用的是理中丸,因為它可以溫暖胃部,一旦胃暖和了,痰自然就會消失。(張仲景曾說過,大病初癒後,如果患者頻繁吐口水,久久不能痊癒,可能是胸部有寒氣,應該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理中丸是最佳選擇。)

如果出現勞復的情況,可以服用枳實梔子湯;若是發燒,小柴胡湯也是可行的選擇。(張仲景也說過,大病初癒後若勞復,應服用枳實梔子湯;另外,傷寒病康復後再發燒,小柴胡湯是有效的治療方法。)

如果腰部下方有水腫的現象,則可用牡蠣散來治療。(張仲景提到,大病初癒後,如果腰部下方出現水腫,應該使用牡蠣散來治療。)

到了傍晚時分,如果感到微微的煩躁,可能是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復,此時應減少飲食,身體自然會好轉,這樣做不但平安,更是吉祥的。(張仲景說過,如果病人的脈搏已經恢復正常,但到了傍晚還是有點煩躁,可能是剛剛康復,強迫進食導致消化不良。只要減少飲食,病情就會好轉。如同易經中的節卦所言:'甘節吉,往有尚',意思是說,順其自然、節制飲食是吉祥的,這樣做會得到好的結果。)

2. 第九十八證·傷寒五臟死絕歌

水漿不下,汗如油。形體不仁,喘不休。此為命絕,終難治。更看何臟,絕中求。

汗出發潤為肺絕,唇吻反青肝絕憂。脾絕口黑並黃色,腎絕便失與遺溲。心絕身似煙薰黑,更兼直視與搖頭。

五臟皆絕,無可療;縱逢和緩,亦難瘳。(仲景云: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而不休者,此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薰,直視搖頭,此心絕也;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此肝先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此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反目直視,此為腎絕也。)

白話文:

如果病患滴水不進,汗出如油,身體不能活動,喘息不止,這表示生命瀕臨終結,很難救治。要判斷是哪個臟器功能衰竭了。如果汗出濕潤,喘息不停,這是肺臟衰竭的徵兆。如果嘴脣變青,這可能是肝臟衰竭。脾臟衰竭會出現口周變黑和臉色泛黃。腎臟衰竭會有大小便失禁的情況。心臟衰竭時,全身皮膚會像被煙燻過一樣變黑,且伴有目光呆滯、頭部搖晃的症狀。當五臟都衰竭時,就無法治療了,即使遇到高明的醫生,也難以挽回。

(張仲景說:脈搏浮大而洪,全身出汗如油,呼吸急促,無法停歇,滴水不進,身體失去知覺,時而清醒時而混亂,這都是生命垂危的表現。但還不清楚是哪個臟器最先受到影響。如果汗出濕潤,且呼吸急促,這可能是肺臟最先衰竭。如果出現陽氣獨盛,身體如被煙燻,目光呆滯,頭部搖晃,這可能是心臟衰竭。如果嘴脣變青,四肢發冷,這可能是肝臟最先衰竭。如果口周變黑,汗出黃色,這可能是脾臟衰竭。如果大小便失禁,說話胡言亂語,目光呆滯,這可能是腎臟衰竭。)

3. 第九十九證·傷寒死脈歌

傷寒死脈定難痊,陽病見陰端可憐。(仲景云:陽病見陰脈者死。) 上氣脈散為形損,耳聾浮澀命難全。(仲景云: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扁鵲云:病若耳聾,脈反浮大而澀者,死也。) 譫言身熱宜洪大,沉細而微壽不延。 腹大泄利當微細,緊大而滑歸下泉。

吐衄若得沉細吉,浮大而牢嘆逝川。(扁鵲云: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脈沉細而微者死。病若大腹泄,脈當微細而澀,反得緊大而滑者死。病若吐血復鼽衄血者,脈當沉細,而反浮大而牢者死。) 陰陽俱虛熱不止,乍疏乍數命歸天。(仲景云: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脈至乍數乍疏者死。)

如屋漏,如雀啄,來如彈石去解索。(經云:脈如屋漏,如雀啄者死;脈來如彈石,去如解索者死。彈石者,辟辟急也;解索者,動數而隨散亂,無復以緒者也。) 蝦游魚翔脈證乖,轉豆偃刀形候惡。(經云:病人脈如蝦之游,如魚之翔者死;脈如轉豆者死,如偃刀者死。) 下不至關陽氣絕,上不至關陰氣鑠。(經云: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皆死不治。) 代脈來時不用醫,必定傾危難救藥。(仲景云: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也。)

白話文:

【第九十九證·傷寒死脈歌】

得了傷寒,如果出現了預示死亡的脈象,病情就極難好轉。陽性病症如果出現陰性脈象,這實在令人同情。(張仲景曾說:陽性病卻出現陰性脈象的人,會死亡。)

上氣症狀如果脈象散亂,表示身體已經受到嚴重損害,生命難保。耳朵聽力下降,脈象反而浮大且澀,也是死亡的徵兆。(張仲景和扁鵲都曾提到:如果傷寒引發咳嗽和上氣,脈象散亂,這表示身體受損,是死亡的前兆。而如果病患出現聽力下降,脈象卻反常地浮大且澀,也是死亡的信號。)

如果出現胡言亂語、身體發熱,脈象應當洪大。但如果是沉細且微弱,則生命不會長久。腹部腫大,又有下痢,脈象應當微細。但如果脈象緊大且滑,那便是通往黃泉的徵兆。

如果出現嘔吐或鼻血,脈象若能沉細,那是好的徵兆。但若是脈象浮大且牢固,則像河水般流逝的生命,無法挽留。(扁鵲曾說:如果病人出現胡言亂語、身體發熱,脈象應該洪大。但若四肢冰冷,脈象反而沉細且微弱,這表示生命垂危。如果腹部腫大,有下痢,脈象應該微細且澀,但如果脈象反而緊大且滑,那也是死亡的信號。如果病人出現嘔血或鼻血,脈象應該沉細,但若脈象反而浮大且堅固,也是死亡的徵兆。)

陰陽兩虛,熱度不退,脈象忽快忽慢,這種情況下,生命將歸於終結。(張仲景曾說:陰陽兩虛,熱度不退的人,會死亡。脈象忽快忽慢的人,也會死亡。)

脈象如屋漏,如雀啄,來時如彈石,去時如解開的繩索,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古籍記載:脈象如屋漏,如雀啄,都是死亡的徵兆。脈象來時如彈石,去時如解開的繩索,也都是死亡的徵兆。「彈石」是指脈象急促,「解索」是指脈象散亂,毫無秩序。)

脈象如蝦遊,如魚翔,如轉豆,如偃刀,這些異常的脈象都預示著惡劣的病情。(古籍記載:病人的脈象如果如蝦遊,如魚翔,都是死亡的徵兆。脈象如轉豆,如偃刀,也是死亡的徵兆。)

脈象若不能到達關部,代表陽氣已盡;脈象若不能從關部上達,代表陰氣已竭。(古籍記載:寸脈如果不能到達關部,代表陽氣已盡;尺脈如果不能從關部上達,代表陰氣已竭。這些情況下,病人無法救治,必死無疑。)

如果出現了代脈,即陰性的脈象,這種情況下,醫生也無能為力,病情必定危急,很難用藥物挽救。(張仲景曾說:代脈,是陰性的脈象,出現這種脈象的人,極難治療。)

4. 第一百證·傷寒死候歌

傷寒死候要須知。泄而腹滿,大難醫。舌本爛傷,熱不已。(千金云:傷寒死候有九證。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六曰舌本爛傷,熱不已者死。)汗後脈躁,亦傾危。(太素云: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此陰極之脈也,死。千金云:傷寒已得汗,脈靜者生,躁者死。)汗出雖多,不至足。(千金云:汗出不至足者死。)手循衣縫,更何為?(華佗云:病人手循衣縫者不可活。)卵縮舌卷,證候惡。(華陀云:卵縮舌卷者必死。)口張目陷,不多時。(華佗云:口如魚,口不閉,目眶陷者皆死。)赤斑五死一生在,黑斑十死更何疑?(凡發斑者,熱乘虛入胃,胃爛故也。赤斑出五死一生,黑斑出十死一生。)兩感傷寒,最大忌,死期六日,命難追。(仲景云: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

白話文:

【對於傷寒可能導致死亡的徵兆,我們必須有所瞭解。】

如果患者出現腹瀉且腹部持續脹滿的情況,治療上會非常困難,這可能是致命的跡象。

舌頭底部如果受到損傷並且高燒不退,這也是傷寒致死的重要徵兆之一。

即便患者已經出汗,但心跳仍然快速且急促,這顯示病情非常危急,有可能是身體陰氣極度衰竭的徵兆。

即便出汗很多,但如果汗液沒有到達腳部,這也是一個不好的信號。

如果患者的手不停地摩擦衣物的縫隙,這通常預示著病情嚴重,生存機會渺茫。

如果出現睪丸收縮和舌頭捲起的症狀,這是病情惡化的顯著徵兆。

如果嘴巴張開,眼睛凹陷,這表示生命即將結束,時間不多了。

出現紅色的斑點,五個中只有一個可能存活;而黑色的斑點則十個中只有一個可能存活。這些斑點的出現,通常代表熱毒侵入胃部,導致胃組織受損。

同時感染風寒與風熱,這種「兩感」情況是最危險的,往往在六天內就會導致死亡。

以上都是傷寒可能導致死亡的關鍵徵兆,我們必須密切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