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百證歌》~ 卷五 (5)
卷五 (5)
1. 第九十二證·狐惑證歌
蟲食下部名曰狐。蟲食上部名曰惑。狐則咽乾惑聲嗄。傷寒變壞成斯疾。面目乍赤乍白黑。但欲睡眠昏默默。更有䘌蟲食臟間。舌上盡白齒無色。(仲景云。狐惑之病。其氣如傷寒。嘿嘿但欲臥。目瞑不得眠。起則不安。食於喉咽者為惑。食於陰者為狐。狐惑之病。並惡飲食。
不欲聞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食於上部。其聲嗄。食於下部其咽乾。食上部者瀉心湯主之。食下部者苦參湯淹洗之。食肛外者。燒用雄黃熏之。)上唇有瘡蝕其臟。下唇瘡甚連肛食。(須頻看上下唇有無瘡。有瘡則殺人緊急者也。)多因下利而得之。此證殺人為最急。
白話文:
[第九十二證·狐惑證歌]
這病症被稱為「狐惑」,是由一種像蟲子一樣的病原體所引起的。如果這種病原體侵害到身體的下部,我們就稱之為「狐」;若侵害的是上部,我們則稱之為「惑」。當是「狐」時,患者會感到咽喉乾燥;若是「惑」,則聲音會變得沙啞。本病多由感冒或流感等疾病惡化而成。
患者面部顏色會忽而通紅,忽而蒼白,甚至變黑,且常感疲倦,只想睡覺,精神渙散。更嚴重的情況是,病原體會侵入內臟,舌頭上會出現白色物質,牙齒的顏色也會改變。
(據古籍《仲景》記載,「狐惑」病發時,病徵類似感冒,病人會感到疲倦,只想躺著,眼睛閉著卻無法入睡,一旦起牀就會感到極度不適。如果病原體侵害到喉嚨,就是「惑」;如果侵害到生殖器部位,則是「狐」。無論是「狐」還是「惑」,都會對飲食產生惡感。
患者不想聞到食物的味道,面部顏色會忽而通紅、忽而蒼白、忽而變黑。如果病原體侵害到上半身,患者的聲音會變得沙啞;如果侵害到下半身,咽喉會感到乾燥。侵害上半身的,可用瀉心湯治療;侵害下半身的,可用苦參湯清洗。若病原體侵害到肛門周圍,可用雄黃燒燻治療。)
如果上脣出現傷口,表示病原體已侵害到內臟;如果下脣的傷口連接到肛門,病情更是嚴重。(必須經常檢查上脣和下脣是否有傷口,因為一旦出現傷口,病情將會迅速惡化。)
這種病多由下痢引起,是所有病症中最危險的一種。
2. 第九十三證·百合歌
百脈一宗,皆病形。無復經絡,最難明。(巢氏云:傷寒百合病者,謂無經絡,百脈一宗,悉致病也。皆因傷寒虛勞,大病之後,不平復而變成斯病也。)欲臥又卻不得臥,欲行還復不能行。飲食有美有不美,雖如強健,步難勝。如有寒,復無寒;如有熱,復無熱。口苦,小便還赤結。
藥才入口即吐利,如有神靈來作孽。病後虛勞多變成,百合地黃湯可啜。(巢氏云:其狀意欲食,獲不得食,常默。欲臥復不得臥,欲出行而復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美時,或如強健人,而欲臥復不得臥。如有寒,復如無寒;如有熱,復如無熱。至朝口苦,小便赤黃。百合之病,
諸藥不能療,得藥則劇而吐,如有神靈所加也。身形如和,其人脈微軟,每尿輒頭痛。其病六十日乃愈。若尿時不頭痛,淅淅然如寒者,四十日愈。若尿時快然但眩者,二十日愈也。)
白話文:
【第九十三證·百合歌】
全身的血管都受到疾病的影響,沒有特定的經絡可以辨認,這種情況非常難以理解。巢氏曾說,所謂的傷寒百合病,就是指沒有特定的經絡,全身的血管都受疾病影響。這種病大多是在經歷了虛弱勞累或者大病之後,身體未能完全恢復而轉變為這種病症。
病人想睡覺卻又無法入睡,想走路卻又力不從心。對於食物,有時候覺得美味,有時候又覺得索然無味。雖然看起來健康,但是實際上連走路都很困難。感覺像是在寒冷中,又好像並不是那麼冷;感覺像是在熱浪中,又好像並不是那麼熱。早晨會感到口苦,小便呈現赤黃色,結晶狀。
藥物剛一入口就開始嘔吐,就像有神靈在作祟一樣。這種病通常在大病之後,身體虛弱的情況下發生。可以用百合地黃湯來緩解症狀。巢氏說,這種病人的狀態是想吃東西卻又無法進食,常常沉默寡言。想睡覺卻又無法入睡,想走路卻又力不從心。對於食物,有時候覺得美味,有時候又覺得索然無味。有時候看起來像是一個健康的人,但是實際上卻無法入睡。感覺像是在寒冷中,又好像並不是那麼冷;感覺像是在熱浪中,又好像並不是那麼熱。到了早上,會感到口苦,小便呈現赤黃色。這是百合病的特徵。
各種藥物對這種病都無效,反而會使病情加重,甚至引起嘔吐,就像有神靈在作祟一樣。外表上看,病人身體狀況良好,脈搏微弱且軟弱。每次排尿都會頭痛。這種病通常需要六十天才能康復。如果排尿時沒有頭痛,只是感到寒冷,那麼需要四十天才能康復。如果排尿時只是感到眩暈,那麼需要二十天才能康復。
3. 第九十四證·辨傷寒疫氣不同歌
春氣溫和,夏暑熱。秋氣淒涼,冬凜冽。四時正氣自調均,不犯寒邪無病孽。冬時寒凜欲周密,君子深藏宜入室。中而即病曰傷寒,觸冒寒邪成此疾。毒氣若深不即病,至春與夏邪方出。春為溫病,夏為暑。變態無端,證非一。(以上論傷寒也。仲景云。春為溫和,夏為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周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最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冒所致,非時行之氣。)若乃時行自不同,蓋是不時之氣失。春時應暖反大寒,夏時應熱卻寒慄,秋氣清涼大熱來,冬氣寒時似春日。少長一般病相似,此是時行號溫疫。欲知正氣與天行,要在潛心占鬥歷。(以上論行時疫氣。仲景云。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氣應涼而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時有其氣,是一歲之中,長幼之病相似者,此時行之氣也。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者,當按鬥歷占之。)
白話文:
春天的氣候溫和,夏天則炎熱。秋天氣氛淒涼,冬天則寒冷刺骨。四季的正常氣候自然調和均衡,如果不碰到寒邪,就不會生病。冬天寒冷刺骨,人們應該要小心防護,躲在室內。如果在這種時候生病,我們稱之為「傷寒」,這是因為接觸到寒邪所導致的疾病。如果受到的寒毒深重,但並未立即發病,可能等到春天或夏天才會發病。春天發病稱為「溫病」,夏天發病則稱為「暑病」。這些病症的表現方式千變萬化,並非只有一種症狀。
對於那些在冬天受寒的勞苦人士,他們在春夏時節經常會出現溫熱病,這都是由於冬天不慎受寒所致,而不是因為季節性的流行病。
至於流行病則完全不同,這是由於季節氣候異常所導致。例如春天本應溫暖,卻異常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出現寒冷;秋天應該涼爽,卻酷熱難耐;冬天應該寒冷,卻像春天一樣溫暖。無論年齡大小,大家的病情都相似,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時行溫疫」。
想要區分正常氣候導致的疾病和流行病,關鍵在於深入研究星曆,以預測季節變化和疾病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