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

《傷寒百證歌》~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第八證·無表裡證歌

既無里證又無表。隨證小柴胡治療。大便堅鞕脈浮數。卻與大柴胡極妙。(仲景云。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脈浮數。可與大柴胡湯下之。)七八日後至過經。證候如斯當辨曉。何況熱實睛不和。常覺目中不了了。(仲景云。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微熱者。急下之。大承氣柴胡。)

白話文:

病人既沒有裡證,也沒有表證,可以根據具體症狀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大便乾燥、脈象浮數,卻又很適合用大柴胡湯。張仲景說,病人如果沒有表裡證,發熱七、八天,脈象浮數,可以用大柴胡湯瀉下。七、八天後,過了經期,如果出現這種症狀,就應該分辨清楚。更何況熱實內盛,眼睛不舒服,經常感到視物模糊。張仲景說,傷寒病發病六七天,眼睛不舒服,視物模糊,沒有表裡證,大便難,微熱,應該趕快瀉下,使用大承氣湯加柴胡。

2. 第九證·表裡水歌

有水須分表和里。安可妄投增病勢。乾嘔微利咳發熱。謂表有水青龍諦。(仲景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此謂表有水也。)忽若身涼並汗出。兩脅疼痛心下痞。表解爭知里未和。十棗湯方能主治。

(太陽中風。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白話文:

水症分為表證和里證,不可隨便用藥,以免加重病情。出現乾嘔、輕微腹瀉、咳嗽、發熱,就說明表證有水,可用小青龍湯治療。如果突然感到身體涼、出汗、兩側肋骨疼痛、心下痞塊,則代表表證已解,但里證未和,可用十棗湯治療。

3. 第十證·表裡兩證俱見歌

脈來浮大表證爾。便赤煩渴卻在裡。(脈浮者。表證也。小便赤而煩渴。又卻有里證也。)表裡兩證俱見時。當用五苓與調理。(此證宜用五苓散。蓋五苓治內外俱熱。)又如大便數日結。頭痛更兼身有熱。其人小便卻又清。亦是兩證當區別。(大便結硬。頭痛身熱。小便卻清。

知不在裡而在表也。)大便堅鞕脈沉細。里證當下分明諦。頭汗出時微惡寒。手足兼冷卻非是。(仲景云。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此為半在表半在裡焉。)仲景著論非一端。

要在審詳而已矣。(仲景云。中有兩證者。凡十餘法。故此略舉一二為例。)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大,就說明是表證。雖然小便赤、口渴,但這些症狀卻屬於裡證。當表裡兩證同時出現時,應該使用五苓散來調理,因為五苓散可以治療內外俱熱。同樣地,如果大便數日不通,頭痛而且身體發熱,但小便卻很清,這也屬於表裡兩證,需要區別對待。大便乾燥、脈象沉細,說明是裡證。如果頭部出汗、稍微怕冷、手腳冰冷,這就不是表裡兩證。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傷寒病發五六天,頭部出汗,稍微怕冷,手腳冰冷,心腹脹滿,不想吃飯,大便乾燥,脈象細弱,這屬於表裡兩證,脈象沉細說明裡證,這就屬於表裡兼證。仲景的著作中有很多種情況,需要仔細觀察才能診斷。

4. 第十一證·三陰三陽傳入歌

尺寸俱浮屬巨陽。一二日內病如常。經絡一連風府穴。頭項痛兮腰脊強。(仲景云。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當一二日發。以其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脈長陽明為受病。二三日內斯為應。挾鼻絡目是其經。目痛鼻乾眠不穩。(仲景。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

以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也。)少陽經絡貫耳中。脈弦脅痛耳應聾。四日以前皆在腑。汗之即退易為功。(仲景云。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脈循脅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此三經受病。未入臟。故可汗也。)四五日中得太陰。太陰之脈細而沉。

布胃絡嗌嗌乾燥。脾宮腹滿病難禁。(仲景云。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矣。)少陰傳到脈沉緊。貫腎絡肺系舌本。口燥舌乾渴不休。五六日中病有準。(尺寸脈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於肺。

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七八日至厥陰經。煩滿囊縮可憂驚。三陰受邪已入臟。卻宜瀉下自和平。(仲景云。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必三陰皆已入臟。故可下而已也。)六經已盡傳亦遍。土不受邪脈來緩。水火相交氣已和。

云與雨至斯為汗。(若傳至厥陰。其脈來緩者。脾土不再受克。故水升火降。氣和而大汗解矣。)

白話文:

尺寸皆浮,屬於巨陽,一、二日內病症會像平常一樣。經絡與風府穴相連,頭項疼痛,腰脊強直。脈長為陽明,受病後二、三日內就會出現症狀,經絡沿著鼻旁連到眼睛,會出現眼睛疼痛、鼻乾、睡眠不穩的症狀。少陽經絡貫穿耳中,脈弦會伴隨胸脅疼痛、耳朵發聾,四日內病症還在腑中,可以透過發汗來治療,效果較好。四、五天內會犯到太陰,太陰的脈細而沉,布滿胃部,連到咽喉,會出現腹部脹滿、咽喉乾燥的症狀。少陰會傳到脈沉緊,貫穿腎臟,連到肺部,繫於舌根,會出現口乾舌燥、口渴不止的症狀,五六日內病症就會出現。七八日就會到達厥陰,會出現煩躁、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三陰受邪氣入侵已入臟腑,應該採取瀉下治療,才能恢復平穩。六經都已經走完,邪氣也傳遍全身,脾土不再受克,水升火降,氣血調和,就會出現大汗淋漓的症狀,預示著病症要痊癒了。

5. 第十二證·陰陽兩感歌

傷寒熱甚雖不死。兩感傷寒漫料理。(仲景云。凡傷於寒則發為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又曰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後。發表攻裡。本自不同。故漫料理可也。)一日太陽少陰病。腹痛口乾煩飲水。(太陽膀胱也。少陰腎也。為表裡。故仲景云。太陽與少陰俱病。

則腹痛口乾。煩滿而渴。)二日陽明合太陰。腹滿身熱如火熾。不欲飲食鼻內干。妄言譫語終難睡。(仲景云。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合厥陰。耳聾囊縮不知人。厥逆水漿不入口。六日為期是死辰。(仲景云。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

水漿不入口。不知人者。六日死矣。)

白話文:

即使傷寒發燒很嚴重,也不一定會死。但如果一個人同時感染了兩種寒邪,就很容易致命。因為兩種寒邪入侵身體,病症錯綜複雜,需要分階段治療,不能漫不經心地隨意處理。

第一天,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生病,會出現腹痛、口乾、想喝水卻喝不下的症狀。因為太陽經和少陰經是表裡關係,就像膀胱和腎臟一樣。

第二天,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生病,會出現腹脹、全身發熱像火燒一樣、不想吃飯、鼻子乾燥、胡言亂語、睡不著覺等症狀。

第三天,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生病,會出現耳聾、身體蜷縮、不認識人、四肢厥逆、喝不下水等症狀。如果持續到第六天,就很有可能死亡。

6. 第十三證·陽證陽毒歌

太陽陽明與少陽。三陽傳入是其常。(一二日太陽。二三日陽明。三四日少陽。各以其經傳入也。)太陽脈浮惡寒氣。陽明惡熱脈來長。(太陽脈浮。陽明脈長。太陽惡寒惡風。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少陽口苦脅下滿。往來寒熱脈弦張。(仲景云。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

目眩。又曰。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堅滿。往來寒熱。其脈弦細。)陽若獨盛陰暴絕。變為陽毒必發狂。(三陽病不治。必變為陽毒。)內外熱結舌又卷。鼻中煤煙不可當。脈應洪實或滑促。宜用升麻梔子湯。

白話文:

太陽、陽明與少陽:三陽傳入之常

太陽、陽明、少陽三陽經脈,其傳入順序有常規。一般而言,第一天、第二天屬太陽經;第二天、第三天屬陽明經;第三天、第四天屬少陽經。各經脈依循其傳入規律而發病。

太陽經病證: 脈浮而惡寒,怕風寒。太陽經脈浮在表面,所以脈象浮。陽明經脈較長,所以脈象長。

陽明經病證: 脈來長而惡熱,不惡寒反而怕熱。

少陽經病證: 口苦,脅肋下滿,往來寒熱,脈弦而張。張仲景說,少陽經病症包括口苦、咽乾、目眩。若太陽病未解,轉入少陽者,會出現脅肋下堅滿,往來寒熱,脈弦而細。

陽盛陰衰: 若陽氣獨盛,陰氣暴絕,則會轉變為陽毒,並發狂。三陽病症若不治療,必會轉變為陽毒。

陽毒病症: 內外熱結,舌頭捲縮,鼻中如有煤煙,難以忍受。脈象應洪實或滑促。此情況宜使用升麻梔子湯治療。

7. 第十四證·陰證陰毒歌

飲食不節陰受之。太陰腹脹病在脾。(素問云。起居不節。陰受之。飲食不節。則陰受之。傷寒四五日。傳太陰。太陰。脾經也。故其腹脹滿。)少陰腎病脈微細。心煩但寐渴無時。(仲景云。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又云。少陰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厥陰氣上衝心下。

飢不欲食食吐蛔。(音回。仲景云。厥陰為病。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吐蛔。)陰病若深陽頓絕。變成陰毒更何疑。四肢逆冷臍築痛。身如被杖痛可知。(宋迪云。積陰盛於下。則微陽消於上。故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臍腹築痛。身疼如被杖。)或因冷物傷脾胃。或因欲事腎經衰。

內感伏陰外寒氣。腰重頭疼覺倦疲。(陰毒本因腎氣虛寒。嗜欲過多。或傷冷物。復傷風邪。內既伏陰。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內伏陰。內外皆陰。故陽氣不守。遂發頭疼腰重。腹痛。眼睛疼。身體倦怠。而不甚熱。四肢逆冷矣。)額上手背皆冷汗。二三日內尚支持。(額上手背皆有冷汗。

二三日內或可起行。不甚勞重。)六脈沉細時來疾。尺部短小力還微。寸口有時或來大。誤經轉瀉若何醫。(陰毒。診之。則六脈俱沉細。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大。六脈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陰證也。誤轉瀉。則渴轉甚躁轉急。)陰病漸深腹轉痛。心胸䐜脹鄭聲隨。

虛汗不止咽不利。指甲青黑麵色黧。(陰證深。則咽喉不利。心下脹滿。結硬躁渴。虛汗不止。或時鄭聲。指甲面色俱青黑。仲景云。虛則鄭聲。)一息七至沉細疾。速灸關元不可遲。(六脈沉細而疾。一息七至以來。有此證者。速宜灸關元二三百壯。穴在臍下三寸。)更兼金液來蘇治。

庶得陽回命可追。(灸畢。更以金液來蘇丹助之。庶幾陽復也。)

白話文:

飲食不節制,就會損傷陰氣。太陰病導致腹脹,這是脾臟出了問題。少陰病則表現為脈搏微弱細小,心煩意亂,嗜睡,口渴,但喝水也解不了渴。厥陰病則表現為氣逆衝上心臟,往下衝擊,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出蛔蟲。

陰病如果深入,陽氣就會驟然消失,變成陰毒,就更難治癒了。四肢冰冷,肚臍周圍疼痛,身體像被棍棒打了一樣,說明陰毒已經很嚴重。可能是因為吃了寒涼的食物傷了脾胃,也可能是因為縱慾過度,導致腎氣虛寒,也可能是因為外感寒邪,導致內伏陰邪,或者先受寒,再內伏陰邪,無論是內外皆寒,都會導致陽氣不足,出現頭疼、腰重、腹痛、眼睛疼痛、身體倦怠等症狀,而且並不發熱,四肢冰冷。額頭、手背都有冷汗,病情較輕,可能還能勉強行走,但不能勞累。

脈象沉細,而且脈搏跳動很快,尺脈短小无力,寸脈有时还会跳动得很大,这种情况如果誤診為瀉證而用瀉法治療,則會導致病情加重。陰病加深,就會出現腹痛、心胸脹悶,像鼓聲一樣,出虛汗,咽喉不利,指甲發黑,面色發暗。脈象沉細,每分鐘跳動七次,而且很快,遇到這種情況,就要馬上灸關元穴,不能延誤。再配合金液來蘇散治療,希望能夠回陽救治,挽回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