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倬

《傷寒兼證析義》~ 宿食兼傷寒論

回本書目錄

宿食兼傷寒論

1. 宿食兼傷寒論

問:傷寒何以見有宿食?曰:傷寒而見胸前大熱,額顱脹,胸腹滿,按之痛,或嘔逆,或泄利,或腹痛,皆是停食之候。若右關脈見遲滑,為宿食傷胃澀伏為脾陰受傷,數盛為食積發熱。往往有脈見促結,症見足冷,乃宿食妨礙經脈流行之道而然,不可遂認為代脈陰症。大抵傷寒有發熱頭疼,雖見脈沉足冷,陽道痿縮,皆是陽症夾陰,合用溫中兼消導之劑,宿食一通,胃氣敷布,又當從陽症例治也。

若誤認陰症而與四逆,則熱勢轉亢,真陰立槁,多致亡血躁亂而死,誤作實治,而與承氣則真陰下脫,虛陽上逆,多致喘脹開泄而死。近有一醫治尤德昭霍亂,四逆煩渴脈伏,誤與溫中藥,遂呃逆發斑,屢更四醫,雜治罔效,第七日求救於大人,曰:六脈洪滑而促,呃聲頻並,斑色焮赤,舌本紫腫,證脈俱陽,始先所見厥利脈伏,皆宿食阻塞於中,脾氣遏絕之候。腸中之垢雖下,胃中之實未除,與涼膈散去硝加犀角、黃連,一服斑退呃止而愈。

白話文:

傷寒為何會出現宿食?

問: 傷寒為何會出現宿食的症狀?

答: 傷寒患者若出現胸前發熱、額頭脹痛、胸腹飽脹、按壓疼痛,或是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都可能是停食的表現。如果右關脈摸起來遲緩滑利,表示宿食傷了胃,導致脾陰受損,脈搏有力跳動則代表食積引發發熱。

有時脈搏會出現緊縮的現象,且患者腳冰冷,這也是因為宿食阻礙經脈運行所致,不可誤認為是陰虛的脈象。

總而言之,傷寒患者即使出現發熱頭痛、脈沉腳冷、陽氣衰微等症狀,都屬於陽證夾雜陰證的情況。應該使用溫中和消導的藥物,讓宿食通暢,胃氣得以運化,然後再根據陽證的症狀進行治療。

若誤認為陰證而使用四逆湯,則會導致熱勢加重,真陰枯竭,最終可能因失血躁動而亡。

若誤認為實證而使用承氣湯,則會導致真陰下陷,虛陽上逆,最終可能因喘脹腹瀉而亡。

最近有一位醫生治療名叫尤德昭的霍亂患者,病人出現四逆、口渴、脈沉的症狀,醫生誤以為是陰證,就給予了溫中藥物,結果導致患者出現呃逆、發斑的症狀。後來又找了四位醫生治療,但效果都不佳。第七天患者向大人求救,大人診斷出病人六脈洪滑而急促,呃聲頻密,斑點發紅,舌根紫腫,脈象和症狀都屬於陽證。

大人認為,病人先前出現厥逆、腹瀉、脈沉等症狀,都是因為宿食阻塞在體內,導致脾氣受阻所致。雖然腸道中的積垢已經排出,但胃中積食尚未去除,所以大人開了涼膈散,並加入犀角和黃連,一劑藥下去,斑點消失,呃逆停止,患者痊癒。

復有少年患夾食傷寒,足冷,面戴陽,醫用發汗藥,致動陰血而見四逆,嘔泄無度,他醫用枳實理中,夜半陽回足暖。前醫復用消導收功,極詆參、術為非,病家反以為然,詎知此症之生,全賴溫中之力耳。一同道之室,傷寒夾食,自用疏表消導,四五日後邪熱入里,而煩渴引飲,水道黃赤,與五苓散,一服遂致水逆不入,小便涓滴不通,晝夜懊憹不安。

下問於余,令用大劑五苓散,隨吐隨灌,繼用梔子豉湯灌,吐稠痰水飲數升,二便隨至,是夜即得安臥。彼謂自用之藥未嘗有異,但力未到不得收效,安知其為先前誤用五苓引邪犯本?故仍用五苓灌吐,領之外泄,其先後進退之機難為世俗言也。

白話文:

曾經有個年輕人,得了夾雜飲食不當而引起的傷寒,腳冰冷,臉色發紅,醫生用發汗藥,結果導致陰血被動,出現四逆症狀,不停地嘔吐腹瀉。後來換了一位醫生,用枳實來調理脾胃,到了半夜,陽氣回升,腳也暖了。前一位醫生又用消導藥來收功,極力批評參、術藥無用,病人也因此信以為真。卻不知道,這個病症的產生,完全是因為脾胃寒涼所致,需要溫暖脾胃才能治好。

同一個道家的住所裡,也有人得了夾雜飲食不當的傷寒,自己用疏散表邪、消導積食的藥物,四五天後,邪熱入侵內里,出現口渴想喝水,小便顏色黃赤,服用了一劑五苓散,結果導致水氣逆流,尿液一點點地排不出來,整夜焦躁不安。

他來向我請教,我讓用大劑量的五苓散,一邊嘔吐,一邊灌服,接著又用梔子豉湯灌服,吐出大量濃痰、水和飲品,大小便也隨之排出,當晚就安穩地睡了。他認為自己使用的藥物沒有問題,只是藥力不足才沒有效果,怎麼知道是先前誤用五苓散,導致邪氣犯了根本?所以仍然用五苓散灌吐,引導邪氣向外排泄。藥物先後進退的機理,世俗人很難理解。

註釋

  • 夾食傷寒: 指因飲食不當而引起的傷寒。
  • 足冷,面戴陽: 指腳冰冷,臉色發紅,是陽氣不足,寒氣入侵的表現。
  • 四逆: 指四肢厥冷,脈象微弱,是寒邪入於陽氣,陽氣衰微的症狀。
  • 枳實: 中藥名,具有理氣消食的功效。
  • 參、術: 指人參、白術,具有補氣健脾的功效。
  • 疏表消導: 指疏散表邪,消導積食的藥物。
  • 五苓散: 中藥方劑,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
  • 梔子豉湯: 中藥方劑,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通腑的功效。
  • 水逆不入: 指水氣逆流,無法正常排出體外。
  • 領之外泄: 指引導邪氣向外排泄。
  • 先後進退之機: 指藥物使用的先後順序和進退變化。

問:傷寒夾食,何者宜消?何者宜下?曰:大法,當先去外邪,繼除裡實。在胃則宜消,在腸則宜下。若不分經腑,內外並治,必致引邪內犯故有表邪未盡,不可攻裡之戒。然人之所稟不無偏勝,宿食亦有寒熱,不可一途而取。如胃中痰濕素盛,必兼理氣豁痰;胃虛不能蘊熱,必兼溫中消導。

有寒食伏久而化熱者,當兼清食積之火;有過用消克傷胃者,當溫中養氣,以資健運之能。若夫下症之緩急,豈特三陽明三承氣而已?如虛寒壞病,非假人參之力,則攻之不應。寒積固結,非籍附子行經,則下之不解。濕熱脹閉,前後不通,下症最急,非用木香、苓、半開發痰氣,則推之愈逆。

白話文:

問:如果一個人同時患有傷寒和消化不良,我們應該如何處理?應該先消食還是先通便?

答: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去除外在的傷寒症狀,接著清除體內的實質疾病。如果病症在胃部,則應該選擇消食的方法;如果在腸道,則選擇通便的方法。如果沒有區分病症是來自於經絡還是臟腑,同時對內外都進行治療,那麼很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因此,當有外在的傷寒症狀尚未消除時,不應該立即對內進行攻擊性治療。然而,人體的特性各不相同,消化不良也可能有寒熱之分,不能一概而論。

對於長期食積轉為熱性的狀況,應該兼顧清熱和消積;對於因過度使用消食藥物而傷害胃部的人,應該使用溫和的藥物來養胃,以促進胃部的正常運作。

至於通便的急緩程度,並不是僅僅依靠大黃、芒硝等三種承氣湯就能解決的問題。對於虛寒的病況,如果不借助人參的力量,那麼治療可能無法奏效。對於寒積固結的情況,如果不借助附子等藥物來活血化瘀,那麼通便的問題可能無法解決。對於因濕熱引起的脹滿閉塞情況,前後不通,通便的問題最為緊迫,如果不使用木香、苓、半夏等藥物來推開痰氣,那麼情況反而會更加惡化。

大約水道不利,腸鳴腹滿之症,必無燥結,大黃必須薑製,芒硝斷不可施,與夏秋腸澼同法。然有一下即安者,有下後腸空,胃中之實得下而復黏者,即製劑之大小,亦當師以成法。如大承氣以蕩實熱,大黃不妨即用兩許;雙解散分解內外蘊熱,和雜藥不過二三錢,必續續而進,漸取開結之功;枳實梔子豉湯治食復,所加大黃不過博棋子大五六枚。臨症處方之際,苟非講明有素,必難合轍也。

問:傷寒停食症治,四時有異否?曰:非但四時症治有異,病名傳變,各各不同,而水土方隅,亦是不一。如西北土地高厚,風寒凜冽,患傷寒者,非特冬時,春夏恆多有之。嘗有北人在南感寒,二三日尚惡寒不止,直待服表藥後方發熱脈浮者。若嶺南炎方瀕海,冬月不寒,陽氣常泄,四時多患瘴癘,總無傷寒之病。

白話文:

第一段

大約是因為水道不暢,導致腸鳴腹滿的症狀,必定沒有燥結,大黃必須用薑製,芒硝絕對不可使用,應該採用夏秋腸澼的治療方法。然而,有些人服藥後馬上就舒服了,有些人服藥後腸道空虛,但胃中實熱卻又再次黏住,這時就需要根據藥劑的劑量,遵循成法。例如,大承氣湯用來蕩滌實熱,大黃可以立即使用兩錢左右;雙解散用來分解內外蘊熱,和其他藥物搭配使用,不超過二三錢,必須持續服用,逐漸取得開結的功效;枳實梔子豉湯治療食積復發,所加的大黃不過像棋子大小五六枚。在臨床上開處方的時候,如果沒有講究清楚,就難以合乎病症的治療原則。

治療傷寒停食症,四時有差異嗎?

不僅四時治療方法有差異,病名傳變也各不相同,而且水土方隅也各有不同。比如西北地區土地高厚,風寒凜冽,患傷寒的人,不只是冬天,春夏也經常出現。曾經有北方人在南方感受寒氣,兩三天仍然惡寒不止,直到服用解表藥後才發熱脈浮。而嶺南炎熱地區靠近海邊,冬月不寒冷,陽氣常泄,四季都容易患瘴癘,幾乎沒有傷寒的病症。

在大江以南,水土卑弱,寒暖不時,傷寒與冬溫常間雜而發。舉世不察,概與辛溫發汗,致變風溫而死者多矣。亦有邪伏經中,至春夏而發為溫病、熱病者,至於春夏非時暴寒之症,與傷寒迥殊。冬月寒水司令,其邪雖必從太陽而入,實由陽維而斜次三陽,陰維而斜次三陰。

蓋邪氣滿溢,必注溝渠,所以不從十二經而隨八脈也。其有宿食者,則必並諸陽明,以其經上貫額顱,是以必脹,即腑實熱蒸,頭痛亦然。若夫春時感冒,則司令已屬風木,必先少陽受邪,少陽在中,陽明太陽在外,受則三經俱受,故治感冒之藥,皆不分經絡,如芎蘇神術正氣之類,為停食感冒之的方。

白話文:

江南地區水土條件較差,氣候變化無常,傷寒和溫病經常交替出現。許多人沒有注意到這點,一味用辛溫發汗的方法治療,結果導致病情轉變為風溫而死亡的案例很多。也有一些病邪潛伏在經絡中,等到春夏季節才發作,演變成溫病或熱病。至於春夏季節突然出現的寒症,則與傷寒完全不同。冬季寒水當令,病邪雖然會從太陽經入侵,但實際上會沿著陽維經斜行至三陽經,沿著陰維經斜行至三陰經。

因為病邪充盈,必定會流注到溝渠,所以不會沿著十二經運行,而是沿著八脈運行。如果有宿食的人,病邪必定會匯集到陽明經,因為陽明經上通額顱,所以必定會頭脹。同樣道理,腑實熱蒸,也會引起頭痛。至於春季感冒,此時當令的是風木之氣,必定是少陽經先受邪氣。少陽經在內,陽明經和太陽經在外,少陽經受邪,三經都會受到影響。因此治療感冒的藥物,大多不分經絡,像芎藭、蘇葉、神麴、正氣類的藥物,都適合治療停食感冒。

春時陽氣方升,致汗頗易,與蟄藏之令自是不同,夏月津本外泄,表氣先虛,雖或觸冒風露,消暑藥中,略兼透表即解。若恣用風藥,不無鼓動痰濕之虞。如更加停食,必致喘脹逆滿矣。大抵停食感寒,無論何時何症,但氣口脈顯滑盛,而手足溫和者,皆為易治;若脈見短澀,而四肢逆冷者,必難克效。此為總訣。

白話文:

春天陽氣剛剛開始上升,很容易出汗,這與動物冬眠時蟄藏的狀態完全不同。夏天濕氣容易外泄,表層的氣血先虛弱,即使偶爾碰到風露,只要在消暑藥中稍微加入一些透表的藥物就能解暑。但如果過度使用風寒藥物,容易鼓動體內的痰濕,加上飲食不節,就可能導致喘息脹滿,氣逆難舒。

總之,停食造成的病症,不論什麼時候出現,只要舌苔白膩,脈象滑數,手腳溫暖,就容易治療;如果脈象短澀,四肢冰涼,則治療效果一定很差。這就是治療停食的總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