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兼證析義》~ 奇經 (1)
奇經 (1)
1. 奇經
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所見諸症皆平常無奇,其奇經八脈交加中外,絡繹諸經,所見諸症皆忽起忽伏,脈亦倏去倏來,故謂之奇。舊說以為奇偶之奇,恐非至當。若而則不應有陰陽維蹻(音竅平聲)之偶矣。
所謂督脈督於身後諸陽,任脈任於身前諸陰,沖為諸脈之海,又為血海,陽維維絡諸陽,主一身之表,陰維維絡諸陰,主一身之裡,陽蹻得足太陽之別,主一身左右諸陽,陰蹻得足少陰之別,主一身左右諸陰,二蹻皆起跟中,使人蹻捷,帶脈橫束季脅,約束諸脈,為諸經之別貫,各有專司。蓋人身之氣血常行於十二經,而後及於八脈。
若受邪則先傷八脈,而後傳次六經。所以越人譬之溝渠。溝渠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督脈起於下極之俞(音殊)並於脊裡。上至風府(項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入屬於腦。陽脈之海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
白話文:
脈象有其特殊的規律,十二經脈是常態的脈象。所見到的各種症狀都是平常的,沒有奇特之處。然而,奇經八脈則在體內外交錯,連接各經脈,所見到的症狀忽起忽伏,脈搏也時有出現和消失,因此稱之為「奇」。過去的說法認為「奇偶之奇」可能不夠準確,如果這樣的話,那麼陰陽維蹻兩脈就應該是配對的了。
所謂督脈負責督導身體後面的陽脈,任脈負責督導身體前面的陰脈,沖脈是所有脈的源泉,同時也是血的源泉。陽維脈連接所有的陽脈,主理身體的表層,陰維脈連接所有的陰脈,主理身體的裡層。陽蹻脈由足太陽分出,負責身體的左右陽脈,陰蹻脈由足少陰分出,負責身體的左右陰脈。兩蹻脈均起於腳跟,讓人動作靈活。帶脈橫跨腰部,束縛著其他脈,成為各經脈的分界線,各有其專門職責。通常,人體的氣血會在十二經脈中流動,然後才影響到八脈。
如果受到病邪,則首先影響的是八脈,然後再傳到次六經。這就像越人的比喻,如同溝渠滿溢,使得其他經脈無法再控制。督脈從下極之穴開始,在脊髓裡流動,上至風府(位於背部中央的督脈,名為風府),進入大腦,是陽脈的源泉。它的絡脈循環至生殖器,合併在肛門周圍繞過肛門後方,繞過臀部,至少陰與巨陽的中間部分合併少陰,上行至大腿內側後側,貫穿脊柱,歸屬於腎。
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內中央。動苦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卒口噤,背反張瘛瘲,腰背強痛,不得俯仰,脊強反折及痛,頭重不舉,大人癲疾,小兒風癇。其脈直上直下而中央浮。
或尺寸強俱直而浮者,直督脈也。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絡舌,陰脈之海也,同足三陰並行腹裡。其浮於外者,出毛際循關元石門(即丹田)氣海,而歷三脘循膻中,至缺盆(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動苦少腹繞臍,引陰中切痛(入房太過沖督任受傷多此)。
白話文:
督脈從眼角內側開始,沿著額頭上行到頭頂,進入腦部,再從腦部出來,沿著頸後、肩膀內側,貼著脊柱到達腰部,連接腎臟。男性沿著生殖器往下到肛門,女性則從小腹直上,穿過肚臍中央,繼續向上穿過心臟進入喉嚨,到達下巴,繞過嘴唇,最後連接兩眼內側中央。
病症
督脈不通暢會導致小腹疼痛上衝心臟,無法前後彎腰;女性可能不孕,出現痔瘡、尿失禁、喉嚨乾燥、突然嘴巴閉合不能說話、背部反弓抽搐、腰背強直疼痛、無法彎腰、脊柱強直反折且疼痛、頭部沉重抬不起來等症狀。成人可能會患上癲癇,小孩則可能出現風癇。
脈象
督脈的脈象直上直下,在中央位置浮起。如果脈象有力直上直下,且浮起,則屬於直督脈。
任脈從小腹中極穴下方開始,沿著腹部內側向上,到達關元穴,繼續向上到咽喉,到達下巴,沿著面部,進入眼睛連接舌頭。它是陰脈之海,與足三陰經在腹部內側並行。
病症
任脈浮於外,從毛際沿著關元、丹田、氣海,經過三脘,循行膻中,到達缺盆。缺盆中之任脈稱為天突穴。任脈不通暢會導致小腹疼痛繞著肚臍,牽引到陰部切痛,多因房事過度,沖督任脈受損。
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月事不以時下。腹皮急,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不得俯仰拘急(志欲不遂陰火上乘多此),其脈橫寸口。邊丸丸緊細而長,或弦出寸口上魚際,而丸滑者,任脈也。
衝脈起於少腹之內胞中,為血之海也。其浮於外者,起於氣街(即氣衝在少腹)。並足少陰之經(難經云:並足陽明之經。以穴考之,足陽明挾臍各二寸而下行與衝脈會於宗筋。足少陰挾臍五分而上行,針經所載衝脈在腹關元等穴,皆屬少陰非陽明也明矣),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動苦逆氣裡急,氣上衝,咽喉不得息。喘息有音不得臥,腹中刺痛拘急,寒氣客於衝脈則脈不通。故喘動應手有寒疝痛。則上引胸中也。其脈直上直下,而中央牢者,衝脈也。凡有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陰陽皆盛,此沖督之脈也(沖主沉牢,督主浮革)。沖督為十二經之道路。
白話文:
男性若內臟結有七種疝病,女性則有帶下癥狀及積聚,經期不按時來潮。腹部肌肉緊繃,腹部內有如手指大小的氣塊,向上沖擊心臟,讓人無法彎腰或直立,這常是因性慾未得滿足而導致陰部火氣上昇所致。脈象表現為橫行於寸口(手腕處的脈搏位置)的脈象,邊緣圓潤、緊繃、細長,或者在寸口上方的魚際(手腕內側)處出現弦狀脈象,且滑動感強,這是任脈的特徵。
衝脈起自小腹內部的胞宮中,是血液的源泉。它在體表的表現則起自氣街(即氣衝在小腹的位置),並沿著足少陰之經走行(難經提到衝脈並非沿著足陽明之經走行,而是足少陰之經)。衝脈沿著肚臍上行,至胸中分散。
衝脈和任脈都起自胞宮,上行於背部的內層,是經絡的海洋。若動力過度或腹內氣體緊繃,導致氣體上升,可能影響到咽喉的呼吸,引起喘息聲響,讓人無法平躺。腹部會感到刺痛且緊繃,寒冷之氣侵入衝脈時,脈象會變得不通暢。因此,喘息與寒疝痛會往上牽引胸腔。脈象直上直下,中央部位堅硬,這是衝脈的特徵。通常在雙手脈象中,浮取都有陽氣,沈取都有陰氣,如果陰陽都旺盛,則是衝督脈的特徵(衝脈主沈牢,督脈主浮革)。衝督脈是十二經脈的運行道路。
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恍惚癡狂,刺沖督。
陽維起於諸陽之會(諸陽皆會於頭),主持衛氣。其脈發於足太陽外踝,循膝外廉,上髀關,抵少腹。側循脅肋,斜上肘,會手足太陽陽蹻於臑俞(在背後胛上谷中)。上循耳,會督脈於風府。上腦空,下至風池,與諸陽會於頭。動苦寒熱(陽維為病在表,故苦寒熱。而足太陽少陽始終聯附,故二經為病苦寒熱),腰痛,痛上怫然腫,又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肌肉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羊癇倒僕(多發於日),手足相引。
甚者不能言。若陽維不能維於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溶溶,緩縱貌)。其脈從尺外斜上至寸而浮者,陽維也。
白話文:
如果沖脈和督脈失常,十二經絡就不會再在寸口脈處匯聚。病人會出現神志恍惚、精神失常等症狀,这时就需要刺針治疗沖脈和督脈。
阳维经脉起于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所有阳经都汇聚于头部),负责统领卫气。阳维经脉的脉络从足太阳经外踝开始,沿着膝盖外侧、大腿外侧,到达小腹。然后侧着走,经过胁肋,斜着向上到达肘部,在臑俞穴与手足太阳经的阳蹻脉交汇。再向上沿着耳朵走,在风府穴与督脉交汇。然后上至头部空隙,下至风池穴,与所有阳经汇聚于头部。阳维经脉生病会导致发冷发热,腰部疼痛,疼痛向上蔓延,肿胀,并且咳嗽时腰痛加剧,咳嗽还会导致筋脉收缩。还会出现肌肉麻木发痒,皮肤疼痛,下肢麻木,出汗却感觉寒冷,羊癫风发作,手脚相互牵引。
严重者甚至不能说话。如果阳维经脉不能维系阳气,就会变得虚弱无力,无法自控。阳维经脉的脉象从尺脉外侧斜着向上到达寸脉,并且浮在表面,这就是阳维脉。
陰維起於諸陰之交(諸陰皆交於胸),主持營血其脈發於足少陰內踝,循股內廉,上行入少腹,會足三陰,上腹裡(去腹中行四寸半),循脅會足厥陰於期門(直乳下一寸半),上胸脅挾咽,與任脈會於頸。動苦心痛(陰維為病在裡,故苦心痛。陰維雖交三陰,與任脈同歸,故心痛腹痛多屬少陰,而兼陰維任脈也)脅滿腰痛。
甚則悲以恐,癲疾失音(多發於夜),肌肉痹癢,汗出惡風,身洗洗然。(洗與灑同)。若陰維不能維於陰,則悵然失志。其脈從尺內斜上至寸而沉實者,陰維也。
陽蹻起於跟內,出外踝直上,循股外廉,循脅後胛上,行肩膊外,上挾口吻至目內,上行髮際後入風池。動苦緩縱不收,陰緩而陽急(陽蹻脈急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腰背痛,羊癇倒僕(多發於日),惡風偏枯,𤸷痹體強,目瞋不得瞑,其脈寸口左右彈,浮而細綿綿者,陽蹻也。
白話文:
陰維經脈起始於所有陰經交匯的胸部,負責調控營血,其脈絡從足少陰經內踝開始,沿著大腿內側向上,進入小腹,與足三陰經交匯,繼續向上經過腹部,沿著脅肋與足厥陰經在期門穴交匯,再沿著胸脅上行至咽喉,與任脈在頸部交匯。陰維經脈病變主要表現為心痛、脅滿、腰痛,嚴重時還會出現悲恐、癲癇、失音、肌肉麻癢、汗出怕風等症狀。如果陰維經脈功能失調,則會導致心神不寧、意志消沉。陰維經脈的脈象表現為從尺脈內側斜向上至寸脈,沉而實。
陽蹻經脈起始於跟內側,從外踝向上,沿著大腿外側,經脅部、肩胛,上行至肩膊外側,沿著面頰至眼內,繼續向上至髮際後方,進入風池穴。陽蹻經脈病變主要表現為肌肉鬆弛無力、腰背疼痛、羊癇、怕風、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僵硬、眼睛睜開難以閉合等症狀。陽蹻經脈的脈象表現為寸口脈左右跳動,浮而細弱綿長。
陰蹻起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中。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屬目內眥。至咽喉,交貫衝脈。動苦拘急不弛,陽緩而陰急(陰蹻脈急,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少腹痛裡急,腰痛相引陰中,男子陰疝,女子漏下不止。癲疾寒熱(多發於夜),皮膚淫痹,風痙瘛瘲,目閉不能開,其脈尺內左右彈,沉而細綿綿者。陰蹻也。
帶脈起於季肋,圍身一周,如束帶然。與足少陰會於十四椎(自上而下則十四椎處,下而上則七節)。十二經與奇經七脈,皆上下周流,惟帶脈橫束如帶。而衝任二脈循腹脅夾臍旁傳流於氣衝,屬於帶脈,絡於衝脈。沖督任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帶脈。動苦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
白話文:
陰蹻脈起於然谷穴後面,沿著內踝往上,直線進入陰股,進入陰中。再向上經過胸腔,進入缺盆,上行至人迎穴前。進入鼻腔,歸屬於目內眥。到達咽喉,交叉貫穿衝脈。若陰蹻脈緊繃,會感到拘束、緊繃不鬆弛,陽氣放鬆而陰氣緊繃(即陰蹻脈緊繃時,從內踝以上部位會有緊繃感,外踝以上則較為緩和)。可引起少腹疼痛、腹部緊繃,腰痛並引向陰部,男性可能出現陰囊下垂的症狀,女性可能會有月經不規則、出血不止的現象。常見於夜間的癲癇、寒熱交替,皮膚麻木、風濕性痙攣、抽搐,眼睛閉不上,脈搏在尺部左右彈跳,沈而細的觸感。這都是陰蹻脈的特徵。
帶脈起於季肋部位,環繞身體一圈,像束帶一樣。與足少陰脈在第十四椎骨處匯合(由上往下看,第十四椎骨處,由下往上看,則是第七節椎骨處)。十二正經與奇經七脈都上下週流,唯有帶脈橫向束縛,如同束帶。而衝脈和任脈沿著腹部兩側、肚臍旁邊流動,並與帶脈相接,並連接衝脈。衝脈、督脈、任脈起始相同但行徑不同,都是通過帶脈。若帶脈活動時,會感到腹部滿脹,腰部有如坐水中般的溫暖感。
腰腹縱如囊水狀。婦人腰痛,少腹痛裡急瘛瘲。牽引季脅下空軟處。月水不調,赤白帶下。其脈中部左右彈而橫滑者,帶脈也。
白話文:
腰部和腹部像袋子一樣充滿了水腫。女性會感到腰部疼痛、小腹疼痛且有緊張感並伴有痙攣。這種症狀還可能延伸到肋骨下方的虛弱部位。月經週期紊亂,出現紅色或白色的分泌物。如果在脈搏檢查時發現中間左右兩側的脈搏跳動強烈並且呈水平方向移動,那就是帶脈的症候。